简而言之,中国人早已发明了指南工具,但究竟什么造型却无从得知,更无法确定司南是不是“天然磁石打磨成勺子状”。
与此同时,学者刘秉正认为,司南并非指南工具,而是古人根据天文现象判断南方:“司南之杓”中的“杓”,在古代又指北斗第五、六、七颗星,亦称“斗柄”;“其柢指南”中的“柢”字,又与“底”字相通,因此司南应解释为北斗,当北天的北斗的勺柄指向地面(北方)时,勺底的二星指向南方。
03
司南的唯一一次成功仿制记载,出现在抗日战争之后。
抗战时期,燕京大学考古专业研究生王振铎,一直坚持考古与复原古文物的工作,第一个重要成果是复原“张衡地动仪”,之后就开始复原司南。
1945年10月,王振铎在四川南溪县李庄镇,做人工磁体和天然磁石勺型司南,在地盘上指极性准确性的试验。依据《论衡·是应篇》的记载,王振铎将司南设计成了一个“勺”型,请玉工磨成了一把天然磁石制成的磁勺。1947年,王振铎在论文中指出:“琢珑成司南后,置于地盘上投转之,而仍赋有较强之磁性,因其仍据有指极性之表现,其杓指南”,即算是成功复制了司南。
不过,王振铎实验的“司南”准确指南,除了在论文中出现过之外,却再也没有音讯,此后再也没有出现成功指南的天然磁石司南,后世博物馆中的“司南”,都是经人造磁场充磁的钨钢(即普通电磁铁),或经人工用电磁场传磁的天然磁勺。
简单的说,除了王振铎的实验,至今都未能成功仿制出天然磁石制作的司南,因而“勺子版司南”备受质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历史博物馆确认“司南”模型是个错误的概念,九十年代末就不再对公众展示“司南”了。
不过,虽然“勺子状司南”不可信,但中国人仍是磁石指南工具的发明者。可以确认的是,最晚在宋朝时期,中国人发明了磁性指南针。
值得一提的是,古籍中的指南车,相传是由上古黄帝制作,但经过文献考证和模型制作试验,都已证明指南车与指南针没有关系,至少汉代之后的指南车是依靠机械结构,利用齿轮传动来指明方向的一种简单机械装置,实现“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而非依靠磁性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