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作为清朝独创的机构,每天要处理哪些日常事务?

2021-08-24 07:26:56 作者: 内务府作为清

  清朝入关后,很多制度都沿袭过去其他朝代的传统。如六部九卿、内阁大学士等。但内务府却是清朝独创的机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内务府的日常事务中,就是管理皇家财物、饮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琐事和各项礼仪。如果说六部、内阁是外朝,掌管国事,那内务府就属于“内廷”,专门处理皇帝的家事。

  虽然只是处理皇帝家事,但内务府的复杂,远远超过其他机构。因为在内务府内,有数量庞大的包衣成员。包衣是过去八旗贵族的家奴,皇家事务都由他们负责处理。

image.png

  而且,内务府处理的事务极为广泛。按照《大清会典》记载:“凡府所属吏、户、礼、兵、刑、工之事,皆掌焉。”也就是说,内务府处理的事务,包括人事、钱财、礼仪、兵事、刑罚、工程等。

  在内务府内,下设机构达五十多个,设立的官吏数量,达到外朝官吏数量的两倍,可达到三千多人。内务府设立的官员中,地位最高的是内务府总管,官阶卫正二品,统领大小事务。

  内务府总管以下,则是堂官郎中、笔帖式和主事。他们主要协助内务府总管,处理大小事务。内务府虽然很清晰的划分出五十多个机构,但是,内部非常复杂。

  按照定制,内务府机构本应该分为文职机构和武职机构。这些机构,都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如敬事房,就是太监机构。御鸟枪处,就是给皇帝看管鸟枪。

  清朝的时候,除了军队配备鸟枪,只有皇帝可以使用。御书处,就是专门印刷摹刻皇帝诗词、手迹。这些属于文职机构。

  而像三旗包衣兵营、护军营、前锋营等,就属于武职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官职之间,并不是那么清晰容易的可以区分出文职、武职。

  如乾隆时期修订的《大清会典》里,上驷院的牧长、厩长,武备院的司弓、司矢,都属于文职。可是,到嘉庆时期修订的《大清会典》里,它就成了武职。

  这种没有具体界限,模糊的情况,直接造成内务府机构的混乱。而且,在选任官职上,内务府也更为负责。清朝时,如果是外朝大臣,会分为九品,每一品又分为正、从两级。

  内务府的官吏,除了品级以外,还会区分是否有顶戴等。在选人上,外朝官员主要从科举中选拔。当然,也会有一些父辈荫封获得的官职,或者是花钱买来的职位。

  总体而言,外朝官员选拔,还是有固定章程可以遵循。但内务府因为处理的是皇家事务,其中的官吏,往往是皇帝亲自指定,或者凭借身份家族选任,甚至还有部分官职是长期世袭的职位。

  当然,无论内务府如何混乱,都不能影响为皇家服务。在诸多服务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为皇室赚取更多的银两。清朝的时候,内务府收入来源一直不少。既有各地官员的进贡,也有各地设立的皇庄、官房,可以用来收取地租。这个收入是很高的。

image.png

  乾隆时期,内务府管辖的皇庄达到185.9万亩。全国最大的地主,其实就是皇帝本人。靠着这些地租,每年收入就可以达到15万两。

  除了地主,内务府还可以收入各项税收。如盐税就是一项重要收入。过去盐都是朝廷垄断,无论产盐、制盐,朝廷都可以收取大笔税收。

  以乾隆三十五年为例,内务府仅在两淮地,就收取盐税达50万两白银。靠着变卖人参、貂皮,以及各地商人的报效,多重收入来源,让内务府可以收到大笔银子。

  顺治、康熙年间,当时内务府仍需要每年向户部索要数十万两白银,才可以满足皇室生活。可是,到了乾隆时期,内务府收入大增。仅是内务府广储司一处,就有白银积蓄200多万两。

  内务府收入足够,一定程度会造成民间财富聚敛于皇室手中,但也可以减轻户部负担。可是,到晚清时,内务府收入锐减,还是要靠户部拨款。

  内务府沿袭自八旗贵族的包衣制度,它的设立,也跟当时清朝在关外的情况有关。皇太极称帝后,一心要把大权揽在自己手中。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不仅是简单的称帝就能完成。而是要把一系列权力,都收拢在自己手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