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皇帝的正式候选人共有哪三个?为何最后却是代王刘恒?

2021-08-25 19:15:27 作者: 汉朝皇帝的正

  从反吕行动开始到吕氏集团彻底瓦解,似乎只在一刹那,然而,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场政变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那一刹那的惊心和动魄、那一刹那的艰辛和苦楚、那一刹那的永恒和升华。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切的一切都随着吕氏政权的毁灭而烟消云散了,一切的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长安城又得以平静下来。只是这看似平静的长安城里,谁又会知道,宫殿之内,正进行一场激烈的会议。

  参与会议的包括陈平、周勃等主要朝中重臣,这次会议很重要,重要到关系国家的命运。因为他们在议论选新皇帝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少帝刘恭名义上是刘盈的儿子,但实际上却是“借种”的吕氏血统的人(当年吕后干的好事),因此废立皇帝也就是情理当中的事了。

  新皇帝的正式候选人共有三个。

  候选人一:刘章。

  提名原因:第一个吹响反吕革命号角的人。

image.png

  优秀事迹:诛吕行动可以说是刘章最先拉开序幕的。他先是在吕后在世时的年会上,借用“军法敬酒”计谋斩了一个吕氏家族的小字辈,给了吕氏家族一点颜色看。

  吕后归西后,吕产和吕禄联合吕氏家族准备诛灭朝中全部大臣,来个宫廷政变,但终因“条件”不成熟而宣告流产(主要是惧怕荥阳手握重兵的灌婴)。

  刘章从他夫人吕氏那里知道这件事后,意识到再这样等下去,一旦吕氏真的付诸行动,只怕这天下真的要变成吕氏了。

  于是他和弟弟刘兴居联手给兄长齐王刘襄写了一封里应外合的密信,并许以事成之后“皇帝之位”侍之。齐王本来就是一个抱负极高之人,再加上“皇帝”这样的职务太诱人了,所以他不顾一切(甚至还除掉了阻止他造反的丞相召平),然后又利用刘氏宗亲的关系,把叔叔刘泽手下的兵马也夺了过去,最终声势浩大地打出了造反的旗帜。

  优势:少年有为,敢打敢拼,富有年轻人特有的朝气。

  劣势:辈分太小,威望不足,在刘邦的孙子辈中都排到中下游去了。

  结论:自古废长立幼乃取乱之道也。说白了,就是这皇位再怎么轮也轮不到你刘章的身上来。因此,第一热门候选人因“先天条件不足”被排除在外,较为可惜。

  候选人二:刘襄。

  提名原因:第一个“拉大旗作虎皮”公开反吕。

  优秀事迹:刘襄被刘章拉下水后,高举“反吕大旗”直接向吕氏“动武”。吕氏家族的两根顶梁柱吕禄和吕产面对刘襄的“兴风作浪”,倒是显得很人道主义,他们也许是知道刘襄虽然联合了刘泽的人马,但毕竟还是有限的,于是派灌婴去“支援”。

image.png

  灌婴也不客气,两军接上头后,就真的来了个大联盟,从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使吕氏家族的人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陈平和周勃在宫内给了吕氏家族的人上了最后一堂军事课。

  就这样,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把吕氏这反革命集团彻底给毁灭了。可以说在整个过程中,刘襄功不可没。

  优势:刘襄作为刘邦的长孙,又有“牵敌之功”,是入选呼声最高的一位。

  劣势:刘襄的“外史”太强,其舅舅驷钧为人暴恶,和吕后完全有的一拼。

  结论:吕氏因为外戚强大,才横行一时。假若立刘襄为帝,驷钧会不会仗着“国舅”这块金牌子打造出第二个“吕氏春秋”来呢?

  因此,皇帝的又一大热门人选因“家庭作风问题”落选了,亦为可惜。

  候选人三:刘恒。

  提名原因:两大热门人选刘章和刘襄相继落选后,代王刘恒捡了个便宜。

image.png

  生平事迹(无优秀事迹可言,还是改为生平事迹实际些):代王刘恒是当年刘邦后宫第三人薄姬的儿子。

  这个薄姬当年见戚姬和吕后两人在后宫争得不可开交,她知道这场后宫的战役无论谁胜谁败,她这个同是后宫的人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