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乾盛世里,陈廷敬和张廷玉谁才是清朝第一汉臣?

2021-08-26 07:27:20 作者: 在康乾盛世里

  大清自努尔哈赤开国,到皇太极一统关外,再到顺治入关以来,经过康雍乾三朝,国力鼎盛,盛世空前。期间名臣无数,有多尔衮,鳌拜,索尼,明珠,于成龙,马奇等,其中有两位汉臣内阁,一个是陈廷敬,一个是张廷玉。两者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人物,但都是清朝汉臣楷模。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陈廷敬是康熙时期的重臣,得到了康熙近半个世纪的倚重,无论是为官之道,还是他的诗词,都十分得康熙褒奖。他一生曾担任过工部、户部、刑部和吏部四部尚书,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汉族大臣。著名的《康熙字典》就是陈廷敬主持编修的。

  陈廷敬原名陈敬,祖籍山西晋城,他出生的时候明朝还没有灭亡,在顺治十五年考上进士,但是因为同榜中也有个叫陈敬的,后来顺治在他名字中间加了一个朝廷的"廷"字。

  康熙继位之初,陈廷敬在户部任职,康熙让陈廷敬给他从户部支些银子花,陈廷敬说国库有国库的规矩,皇上也不例外,如果您缺钱花,等我领了俸禄,可以借给您。康熙当时很生气,认为陈廷敬看他年少没有亲政,故意为难他,就扬言说等自己亲政后,一定要杀了陈廷敬。后来康熙亲政后,陈廷敬一直惴惴不安。康熙得知后,安慰他,说自己年少不懂事,陈廷敬做的是对的。

  康熙对于陈廷敬的品质一直非常认可,后来因为一件事情,康熙十分重视陈廷敬的能力。陈廷敬曾管理户部钱法,在经过一番调研后,他认为自古以来,铸造铜钱的重量都不同,铜钱和白银的兑换,朝廷规定和民间具体也不相同。很多奸商把朝廷铸造的铜钱熔化为铜,反而获利更多,建议朝廷减轻钱币的重量,尤其是铜的含量。康熙得到这个建议后,立即采纳,并且从此后,对陈廷敬另眼相看,让陈廷敬转任左都御史。

  康熙时期,满洲八旗相比于当年在关外,已经腐化严重,没有了昔日八旗子弟战场上的雄风,最严重的是,他们普遍贪污受贿。陈廷敬一生清廉,他认为为官之道,如果连"贪""廉"儿子都无法自律,就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吏。要知道,他这些话直指满族大臣,康熙认为陈廷敬正直可赞,最主要是他说的是对的,于是康熙决定整治吏治。

image.png

  陈廷敬48岁时,曾经辞官回乡。当时他的亲戚因为贪污而被罢官,陈廷敬一直主张严惩贪官,因此他十分羞愧。于是他借口父亲年迈,辞官养老。康熙理解陈廷敬,免去了他的官职。3年后又启用陈廷敬,后来做了礼部尚书和文渊阁大学士。当时吏部为六部之首,文渊阁为文臣之最,陈廷敬已经是位极人臣。

  陈廷敬61岁时,康熙命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和张书玉等人,编撰《康熙字典》,后来张书玉病逝,花甲子年的陈廷敬一人独挑大梁,经过六年的焚膏继晷,《康熙字典》完成,共收录77035个汉字,并且采用了笔画、韵母和声调的分类排列方式,为后期汉字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其历史作用不亚于《史记》和《永乐大典》。

  公元1712年春,陈廷敬已是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他不能上朝,康熙屡派太医来看。四月,陈廷敬与世长辞,享年74岁,康熙带领满朝的文物大臣前来祭奠,亲赐挽联,并让皇子为其扶官。

  陈廷敬的一生经过28次升迁,游历官场50余年,宽大老成,被人成为:几乎完人,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很少有的。康熙帝平定戈尔丹,收复台湾,平定三番,被称为千古一帝,但是康熙所有的丰功伟绩,都有陈廷敬的影子,陈廷敬作为康熙的重要辅臣,作用不可或缺。

  一代学士,一朝名臣,一生清廉,一世楷模,陈廷敬,廷之肱骨,敬之文贞。

  张廷玉是清朝唯一享太庙的汉族大臣。他祖籍安徽桐城人,桐城历来是安徽文化重地。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和陈廷敬都在内阁,关系较好,算起来,陈廷敬是张廷玉的叔辈。两位汉臣一前一后,放佛是命中的注定,时代的交接。

  张廷玉在康熙晚年进上书房,第一是因为他才思敏捷,康熙只要说出意思,张廷玉就能理解下笔写文章,包括草拟圣旨;第二是他是张英之子,康熙想扶持一个汉臣代表,所以张廷玉甚得康熙器重。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很多大臣选择站队,连上书房同僚佟国维和马奇都未能独善其身,只有张廷玉,始终站在康熙的立场上。所以他也得到了康熙很好的保护。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