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理论是融合各家学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诞生的一套理论系统。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以宇宙一统为哲学基础,以政治一统为核心内容,以天下一家为社会理想。具体来看,大一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天道一统。
天道一统是大一统理论的哲学基础。这一哲学基础可以说是由道家奠定的。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来的庄子、韩非、吕不韦等都认为“一”就是“道”,“道”就是“一”,“一”是宇宙的基本法则;天人合一,天道决定人道,“一”也就应该成为社会的基本治理模式。具体到现实生活中,社会上只有实现政治统一、王权统一才是符合天道的“一”,所以君临天下,集大权于一身是“得天统”,是顺应天命的行为。
第二,江山一统。
江山一统是大一统中其他理论的基本前提。没有江山一统,政治一统、文化一统等都不可能实现。江山一统,就是政权、土地和人民皆归天子。自孔子以来,世人皆认为“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了江山一统的封建帝王,他扫六合,开疆拓土,并以集权的方式切实取得了对全国的支配权,第一次名副其实地实现了江山一统。
第三,治权一统。
治权一统是大一统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治权一统即指最高权力的不可分割性,在这一点上,儒、墨、道、法等各家的观点出人意料地一致。孔子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荀子说:“隆一而治,二而乱。”其他流派也都有类似的观点,这就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使得大统一和中央集权成为历代政权的基本政治取向。
为了实现治权一统,必须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优势和强力控制。为此,周代建立了分封制,力图建立起众星捧月的政治模式,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统一治理。但从战国时代开始,这一模式受到严重冲击,诸侯的领地和权威大大超过了天子。因此,秦朝建立后,秦王放弃了这种加强治权的模式,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开创了保障治权一统的全新模式,并被以后历代王朝承袭,建立起了强干弱枝的政治模式。
第四,帝位一统。
帝位一统是大一统理论实现的重要条件。帝位一统实际上就是为“家天下”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它认为国、家、君是一体的,君权世袭才能保证最高权力是合于天理的。这种观点被历代王朝所认同,并据此发展出了一套忠君理论。始皇曾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正是帝位一统观念的体现。
第五,王道一统。
王道一统是大一统观念的原则。王道一统即君主统治天下,必须本着王道的原则治理。王道思想内涵较广,但主要是指勤政爱民、施仁政,等等。历代王朝的统治者,至少在口头上是始终推崇王道的。以始皇为例,他也把“勤政”、“仁政”作为自己的施政口号,但实际上施行的却是残暴的统治。
第六、文化一统。
文化一统是大一统理论在思想文化上的体现。先秦诸子普遍认为,文化一统是国家统一和民心归附的重要保障。道家的“执一”,儒家的“定于一”,墨家的“一天下之义”等观点,都是将“一”的任务交给帝王。荀子说:“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儒、墨、道、法都主张由国家统一文化。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文化统一,必然是文化专制,因此始皇统一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为了达到进一步的专制,他不惜用焚书等极端手段,使传统文化经历了一场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