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并非一味的“奸”,而他身上“贤”的一面体现在哪里?

2021-08-31 01:59:36 作者: 严嵩并非一味

  长期以来,明代权相严嵩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形象。老王也认为严嵩确实很奸,要不然也没法在宰相的位子上坐那么久,但深入研究历史之后,你就会发现,严嵩必非一味的“奸”,他身上也有“贤”的一面,而且“贤”的成分并不见比“奸”来得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既是奸臣,又是贤臣。在一定程度上,他其实只是替嘉靖皇帝这个昏君背锅的替罪羊而已。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严嵩于正德、嘉靖两朝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不过这时候的明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嘉靖帝迷信道教,一味追求享乐长生,他大肆修建道观斋醮,给明室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在嘉靖帝皇权专制下,严嵩作为首辅重臣,当然不敢也不能触犯皇帝的意旨,但他也并不是什么尸位素餐之徒,而是忠勤奉公职守,在嘉靖帝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之时,他尽一己之力兴利除弊,才让明朝江山得以维持。

  严嵩关心国计民生,为了避免劳民伤财,他反对嘉靖皇帝修斋建宫、大兴土木。他曾多次谏君修省,暂停宫内宫外所有糜费工程,“为朝廷惜妄费”。最终,他就栽在这种事情上,因为反对营造新的宫室,触怒嘉靖帝而被罢职下台。

  其时明室内忧外患频仍,尤其是北有蒙古入侵、东南沿海频繁被倭寇骚扰,军队粮饷开支庞大,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在这样的困境下,严嵩通过一系列措施节缩开支,千方百计筹措粮饷。比如,为了节约开支,严嵩劝阻了嘉靖帝添设显陵奉守官一职。嘉靖37年,山西大同粮食丰收价格低廉,严嵩请旨趁时籴买,为明军预置了半年军粮。

  为了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严嵩还多次上疏建议精兵简政。嘉靖31年,严嵩反对将京兵遣赴北方边疆三镇,认为此举只是白白耗费粮饷。第二年又进言整顿军队,挑选精兵,嘉靖帝颇为赞许。

  严嵩倡导厉行节约、与民休息,反对大兴土木等做法,虽然无法挽回明朝国国力颓的整体走势,但至少是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对维持社会经济稳定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再加加上嘉靖初年打下的底子,虽然整个国家被嘉靖帝长年怠政恶搞,居然还能维持长达半个世纪,不能抹杀严嵩的贡献。

  针对“北虏南倭”两大难题,严嵩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为保境安民想了不少办法,办了不少实事。

  为了抗击蒙古入侵,严嵩推行了精心挑选将领,勤加修筑边栅等政策以稳固边防。他还为国家选拔任用了大批贤能之臣,如戚继光、翁万达、唐顺之、杨博、王祟古、苏佑、尹耕、王忬、许论等等,均为明室贡献卓著。

  对于倭寇,严嵩则力主剿抚兼施之策,成效不可谓不卓著。赵文华就是在他举荐下督师平倭,启用了胡宗宪,又征募了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谭纶、刘显等将才,在抗倭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胡宗宪在严嵩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平灭了王直、陈东、徐海等一大批海盗头子。尽管倭寇在严嵩执政时并未完全肃清,但也越来越弱,其残余势力最后被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所灭。然而,如今人们一谈到抗倭,往往只归功于张居正、戚继光等人,却根本不提严嵩与胡宗宪的贡献,这就有失公允了。

image.png

  嘉靖帝一心修道以求长生,觉得打理朝政根本就是浪费他的宝贵时间,因此长期怠政。这时候温和忠谨的严嵩就自然成为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朝政代理人,但嘉靖帝又是一个非常专制的人。朝臣之中凡有触犯其皇权与修玄享乐这两个切身利益者,嘉靖帝即对其或贬或杀,就算是皇室宗亲也往往严惩不贷。他虽然重用严嵩,但也时时采取各种措施对其严加防范。

  严嵩为这样的皇帝效命,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可以一手遮天。从他60岁入阁,80岁致仕,在其为相的这二十年中,严嵩始终怀着对嘉靖帝诚惶诚恐的心理,循规蹈矩地为其理政。

  比起杨最、杨继盛等以刚直著称于史、劝谏皇帝视死如归的诤臣,严嵩当然没有多少气节可言,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要劝阻皇帝少做一些失政失德之事,光是正面对抗往往很难真正解决问题。因为正面抗命所产生的冲突,往往只能以官员被罢黜、甚至白白丧命而告终,根本于事无补。严嵩采取的是对皇帝阳奉阴违的迂回战术,但实质上取得的成效却比杨最等人的直谏好得多。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