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开创东汉之后,功臣们为何都得到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2021-09-01 15:30:47 作者: 刘秀开创东汉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都会涌现出一大批的文臣武将,成为开国功臣;成为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立下功劳而得到封赏,却也常常因为功劳太多受到猜忌。功高震主,对功臣而言,这是最可怕的一把双刃剑。既是赞赏,也说明了功臣的危险处境。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尤其是在一些帝王刻薄的朝代里,功臣常常成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比如刘邦、朱元璋;因而也有了那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警示后来者;但是这也有一些皇帝比较例外,比如李世民、赵匡胤;今天我们讨论的就是一个例外,那就是刘秀和他的云台二十八将,他们跟随光武帝刘秀开创东汉,功臣们只要不是造反,都得到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首先要明白,云台二十八将并不是在刘秀时期设立的。而是刘秀去世后,他的儿子为了纪念那些开国功臣而设立。原本是32位开国功臣,除去和皇室有亲戚关系的4位,把剩下的二十八位有功将领的画像放在南宫云台。后人还把这些将领与神话传说的天庭二十八星宿名称相对应,这就是“云台廿八宿”。这在当时算是头一遭,让功臣不仅可以得到爵位,还能得到死后的名声。

  这二十八位将领,除刘植建武二年(26年)过早阵亡,祭遵建武九年(33年)、冯异建武十年病死军中,岑彭建武十一年被刺身亡外,余者皆得善终并受到优待。这种较为宽厚的做法,也为东汉末期带来一个较好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在东汉末年,皇帝没有什么权力的时候,依然有一帮忠于汉室的大臣愿意出来卖命。而在西汉时期,因为西汉对大臣的普遍刻薄,导致王莽最初篡位的时候,除了几个汉室宗亲,基本没有什么人站出来反对。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们大多都能得善终的原因,个人觉得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

image.png

  第一个原因光武帝刘秀对功臣的优待。一方面除了是因为刘秀本人的宽厚,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想借用优待功臣的方式,逐步迫使功臣让权,削弱功臣的势力。

  刘秀建武之世,封侯的一百多人,但后来与三公九卿参议国事的不过邓禹、李通、贾复三人而已,其余的都以宽宏的律法相优待,给他们一定的封地俸禄,并都以功名延续流惠于他们的后代子孙,却不让他们在朝廷中继续担任官职。刘秀明白,毕竟开国和治国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人才,要想治国有成必须另外选用更加适合的管理型人才,这一点他不仅看得清楚,做得也很果断。这样既保全的功臣们的清誉和富贵,也避免了君臣猜忌所带来的恶果。

  第二个原因就是将领们知进退。

  尽管当时有很多人对光武不以功臣任职,对那些已取得丰功伟绩的英俊之士弃而不用,抱有批评的态度,但以云台二十八将为代表的东汉初年开国功臣们却能坦然接受这样的安排,有的甚至主动采取规避的行动以远离政坛,以减轻君臣之间不必要的猜忌。

  如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建武四年与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打败延岑之后,没有贪功恋栈,再也没有登上大规模战役的舞台,而是主动让贤,随后耿弇、岑彭、冯异、吴汉等人逐渐代替了他的位置。邓禹在当时是首席谋士,地位等同于后世的诸葛亮、刘基、李善长等人,却能主动避让,无疑给其他功臣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建武十三年,天下归一,邓禹封高密侯。

image.png

  贾复儒生出身,为人刚毅方直,多有保驾护主之功。自归顺刘秀后,随其击信都、攻邯鄣、战真定、破邺城、平定郾城、召陵、新息等地,战功赫赫。建武三年出任左将军,建武十三年定封胶东侯。贾复临阵果敢、身先士卒,在东汉中兴功臣中以勇武见称。

  刘秀曾称赞道:“贾督有折冲千里之威。”贾复在征伐中,多次在溃围中解救危急,身上受伤达十二处。刘秀因此很少令他远征,常让他跟随自己,所以贾复缺少独当一面的功勋。诸将每次论功,贾复都默然不语,从不居功自傲。刘秀常说:“贾君的功劳,我自己知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