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5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第1个“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为配合此次国际日,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天性研究中心联合卓育英才•光和青春共同发起预防校园欺凌的大型公益活动“守望者”项目,并于11月5日举办了线上启动仪式。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天性研究中心主任彭凯平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李红艳女士,卓育英才联合创始人曹畅先生在项目启动仪式中致辞。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 彭凯平教授致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李红艳女士致辞
——卓育英才教育集团联合创始人 曹畅先生致辞
彭凯平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校园欺凌已经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教育和公共卫生问题,非常高兴能够共同发起这次公益教育活动,能够为中国孩子服务,为中国的教育做出一些贡献。李红艳女士在致辞中表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需要采取全面综合的“整体教育”的方式, 即所有人,包括学生、家长、教师、校长、政策制定者、服务提供者等都参与进来,共同创造和维护安全、积极、正面的学习环境。曹畅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教育机构,愿意配合“国际日”为校园欺凌的预防贡献力量,为更好的世界挺身而出,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启动仪式就校园欺凌的话题对彭凯平教授进行了专访,彭凯平教授认为在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至少可以从四个层面预防,其一是政策方面的支持,包括设立热线,让受到伤害的孩子有求助的渠道;设立支持小组,家长可以聚到一起讨论如何预防校园欺凌,孩子也可以聚到一起互相支持;第二是多元参与,参与的人越多,校园欺凌越容易被制止,包括社区也要参与进来,小区的保安也是能够制止欺凌的人;第三是多管道,不仅可以寻求法律的帮助,还可以寻求公益机构、心理咨询师、公共媒体等的帮助。第四,社会文化建设也很重要,校园欺凌不仅是和孩子有关,还和文化建设、道德建设有关。彭凯平教授还特别指出,培养青少年的情绪调节额能力、同理心、自控能力、爱的能力,可以有效预防校园欺凌。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 彭凯平教授专访
关于校园欺凌的当事者和旁观者如何应对?彭凯平教授指出,从受害者来说,需要注意四个方面:孩子要学会沟通表达,知道欺凌的标准;要让孩子选择性的交朋友;学会转移,发现让自己更开心有意义的事情;要有积极的自控能力和抗逆力。另外,彭凯平教授提到了心理学上的“旁观者效应”,在群体之中,人一多,责任就被分散。在场的人都会觉得有人会去帮助受害者,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做,那就没有人来帮助受害者。只有旁观者意识到校园欺凌会产生伤害,他才可能在看到校园欺凌的时候产生制止行为。对旁观者来说,至少需要做四件事情:第一,旁观者需要知道什么是欺凌,什么是开玩笑,要让旁观者知道这是一个公共卫生和安全的问题;第二,旁观者需要意识到这件事情很重要,具有危险,可能会让人身体或者心灵受伤;第三,要让旁观者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帮助受害者,只有我才能帮助他。第四,旁观者需要掌握一些技术、技巧,包括说话的能力、劝架的能力、帮助他人脱离危险境界的能力等。
本次启动仪式还针对如何积极应对校园欺凌的话题进行了圆桌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李红艳女士、“守望者”公益项目负责人王晓艳博士,预防校园欺凌青少年志愿者温宏哲和谢卓言参与了圆桌论坛讨论。温宏哲同学认为,受害者非常需要得到身边同学、老师的支持,这种支持不是武力上的,而是和平、妥善地解决问题。温宏哲同学也分享了自己在目睹校园欺凌时的具体做法。谢卓言同学也分享了自己一些曾见过的针对身材外貌的语言欺凌。谢卓言同学认为,如果我们看到校园欺凌时只是一种看客的心态,那么实际上也是助长了施暴者的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李红艳女士就成年人如何给孩子提供支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成年人首先要做好自己,要做到以友好的方式与人沟通。其次要有敏感度,与孩子交流时及时发现孩子身边存在的校园欺凌。最后要共建一个安全、非暴力的社会环境。“守望者”公益项目负责人王晓艳博士指出,教师、家长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的策略很重要,要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不能以暴制暴;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社交网络,鼓励他们从同伴中得到心理支持并为孩子提供团队活动的机会。启动仪式主持人、青少年素质教育导师刘冰先生最终对圆桌论坛进行了总结,刘冰老师认为校园欺凌不仅是孩子的事,而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课题。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做到友善、包容,保持良好的心态,一起创造更加和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