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晚,河南省永城市发布代王楼村改厕问题排查整改通报,通报称:对该村共改厕395户中存在大小不等问题的26户,进行了整改提标;对369个能正常使用的户厕,进行了不同标准的整体升级改造;乡镇财政奖补资金也于4月12日兑现。此外,市委市政府还组织工作专班,对全市24.3万多户农村改厕户进行排查,目前已整改问题1611个。
从4月8日央视曝光永城部分农厕成摆设,到当地迅速排查整改,在短短4天时间内,之前媒体曝光的代王楼村问题农厕就已全部修好,欠发的乡镇财政奖补资金也已发放到位,当地“立行立改”的效率不可谓不高。不仅如此,当地还“举一反三”,对全市20多万户农厕展开全覆盖式排查,力度确实不小。
错了就要改,偏了就该纠。永城市能够积极回应舆论监督,迅速组织排查整改,完善健全长效机制,体现了一种知错就改的坦诚精神,值得肯定。不过,即便此事已经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置,仍有一些疑问,或者说困惑有待破解。
一者,4天就能排查、整改完毕的事情,为何长期没能被各级政府注意并重视?从永城市的回应看,当地的工作效率其实并不低,但问题在于:这种强有力的应急反应体系为何没能早一点发挥作用?可见,至少从这一事件呈现出来的轨迹看,当地各级部门的关注点存在一定问题:央视曝光了,舆论关注了,各级压力机制就开始产生作用,当地才迅速行动起来;若是放在平时,一般老百姓提个意见、说说诉求,还会如此高效吗?
这也提醒各级政府官员,“以人民为中心”并不是一句说起来顺口的话,而应扎扎实实体现在施政过程中。老百姓每天都要使用厕所,对清洁、卫生的厕所也有真实需求,政府推动农村“厕所革命”本来是好事,但前提是这些厕所能正常使用。只有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的需求,才是实打实的政绩。
再者,在媒体调查中,发现了诸多问题:比如,设计上,厕所蹲便器和化粪池距离较远,难以冲洗;安装上,有的便盆和化粪池之间根本没有连接管;质量上,有的塑料化粪池盖子一踩就碎,石棉瓦一掰就碎……对此,当地除了排查整改之外,也有必要启动相应的问责程序,调查一下,原本利国利民的农厕改造工程,为何会出现如此多难以容忍的问题?这些问题究竟该由谁来负责?
农村改厕工作点多面广,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切不可糊弄了事。况且,据永城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8年9月11日披露,“永城市政府出资1亿元为每一户农户改造旱厕,每个农户家发配套设施,一个蹲便池、一个沉淀桶、一个压力桶、三个管道。”这样的投入额度并不算小,钱都花到了哪里、怎么花的,该有个说法。
农村厕所改造工程,本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就像永城市此前描绘的那样,让农村从“干净”到“美丽”,让乡村的田园风光更有诗意。但好事一定要做好,做到实处,不能因为人为的原因让百姓闹心,让财政资金打了水漂,更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胡乱操作扭曲了国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