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喊文博爱好者来演戏,你愿意“出圈”吗?

2021-08-29 10:14:04 作者: 苏州吴文化博

  △《身临其“镜”》剧照

  博物馆给演绎社提供指导,也会邀请专业的老师前来交流,但不会做过多限制,而是让社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吴文化博物馆宣传主管李爽介绍,几个月以来,一些社员因为时间安排冲突等原因离开,但能坚持下来的都是“铁粉”。

  【对话】

  现代快报:吴文化博物馆为什么要发起成立演绎社、招募演员?

  △陈曾路

  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博物馆发起演绎社,是希望丰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形态,也是对博物馆功能的一次探索。

  我们希望博物馆不仅有静态的展示、传统的教育推广传播活动,还有动态的舞蹈、音乐、戏剧等进入,“动”和“静”结合。

  此前,吴文化博物馆跟专业演出机构也有合作。但是仅有专业的演出是不够的。我们更希望,博物馆作为一个平台,让社会上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背景的文博爱好者利用这里的文化空间、文化资源,感受文化氛围。这个过程中,要突出的主要是可持续性,让这些活动更有生命力、更原生、更自发。

  其实,对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的追求,不仅仅是专业人士才有,“素人”也是一样的。无论是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还是视频平台上秀舞姿的年轻人,都常常让我们为这些“素人”的舞蹈天赋而惊叹。这折射出公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而博物馆能给大家一个更好的、更有指向的平台。

  △《身临其“镜”》剧照

  现代快报:4个月来,演绎社的表现有没有达到预期?

  陈曾路:从今年4月发起第一次招募,到现在已经有4个多月。前不久,在我们的“国宝之夜”,已经演了第一场戏,反响非常热烈。

  目前,演绎社还在探索、起步的阶段,离不开博物馆的扶持。博物馆作为一个孵化的平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总体而言,我们对这个团队的构建很有信心,也很乐观。

  现代快报:演绎社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是什么?

  陈曾路:未来会有更多的可能,这需要一个过程。最近,博物馆和一些专业团队签约,共同培养、培育演绎社。

  未来的目标是,演绎社发展成为一个更独立的机构,和博物馆之间有分有合,既有季度大型演出,也有小型的日常演出。演出的场地,也不会局限于博物馆,而是走出去,走进社区、校园等场所。

  希望更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加入,让这个队伍不断扩大。

  现代快报:今年年初,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出圈,河南博物院成为顶流网红。吴文化博物馆演绎社也会有这样的“流量”吗?

  陈曾路:我们的想法和他们是不一样的。演绎社并不追求有多大的影响力,我们更强调群众性,回归本源,服务于博物馆在地的受众。

  吴文化博物馆开馆一年多,目标从开馆第一天就很清晰,要做一个高水平、有特色的区域文化综合体,让观众获得非常好的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