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喊文博爱好者来演戏,你愿意“出圈”吗?

2021-08-29 10:14:04 作者: 苏州吴文化博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文 苏蕊/后期)今年年初,舞蹈《唐宫夜宴》火“出圈”,节目让河南博物院的乐舞俑“活起来”。如果有博物馆喊你来演戏,你愿意变身“剧中人”吗?

  今年4月起,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对外公开招募戏剧舞蹈演员。这个刚满1岁的博物馆,成立了“演绎社”,希望通过戏剧表演和舞蹈,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社员不是文博、艺术、表演类专业人员,而是一群热爱表演的文博爱好者,博物馆给他们提供学习和展示的平台。从节目编排到演出,他们全程担任主创。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对文物、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获得了更多的灵感。

  △《身临其“镜”》剧照

  博物馆组建演绎社,成员都是文博爱好者

  博物馆内,舞者用轻盈的舞姿,演绎清水上泛起的阵阵涟漪,就像是新石器时代“彩绘陶罐耳壶”腹部的水波纹装饰;一面唐代铜镜的展柜前,“两只鸾鸟”在展厅里比翼齐飞,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千年前有情人相思重逢的情景重现……

  △舞者用轻盈的舞姿,演绎清水上泛起的阵阵涟漪

  在吴文化博物馆,有这样一支演绎团队,他们不是专业演员,而是一群文博爱好者。

  △鸾鸟在展厅里“飞”

  今年4月,吴文化博物馆演绎社戏剧部公开招募,24名成员进入社团试运行阶段。两个月后的“国宝之夜”上,他们的原创剧目《身临其“镜”》首演。

  这个剧目,以馆藏一级文物“双鸾瑞兽纹铜镜”为灵感创编。这是一面八瓣菱花形铜镜,镜子背面有双鸾双兽、缠枝莲纹、蝴蝶和花草纹等装饰,线条简炼流畅,鸟羽细腻分明,是唐镜中的精品。

  △双鸾瑞兽纹铜镜

  《身临其“镜”》讲述了一群年轻人穿越到镜子里的世界。围绕关于镜子的历史典故,这部剧演绎了三个片段,主题分别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剧中年轻人了解了镜子的“前世今生”,由此对文物产生敬畏之心。

  今年7月8月,演绎社继续面向社会发出“邀请”:“欢迎对历史与文物感兴趣、有表演欲、对舞台充满向往的你加入!在这里,你可以在参与中获得老师的专业指导,在尝试中发掘自己的艺术才能。在这里,你可以在交流中结识热爱演绎与历史的同路人,在演绎中释放自己独有的舞台魅力。在这里,你甚至可以参与剧本、舞蹈的创作,策划剧目演出,让理想可触摸,让意志可到达。”

  从编排到演出,主创团队是一群非专业人士

  吴文化博物馆演绎社社长潘俊是一名85后文博爱好者。平时,他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工作和文博、艺术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今年4月,他关注到吴文化博物馆的招募公告,第一时间报名,成为演绎社的第一批成员之一。

  目前,演绎社一共有20多名成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来自社会各界,有教师,有机关工作人员,也有学生。潘俊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社员大多和他一样,都是热爱文物、喜欢表演的人,“以前都是在舞台下看,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主角。”

  △潘俊

  最近,社团活动因为疫情防控原因暂缓。此前,每周六都会有一场沙龙,大家一起“头脑风暴”,讨论剧本,把自己的创意写下来,再一起磨合。“围绕一件文物,编排一个剧本,比如馆藏的影青粉盒,要从哪个方面阐述、怎样表演,都是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潘俊说,在演绎社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大开“脑洞”。

  登上舞台,社员可以自由选择尝试不同角色。在《身临其‘镜’》这个节目中,潘俊在第一场戏中扮演皇帝,第二场戏中演一个敲鼓的人。“戏是我们自己编排出来的,大家都非常熟悉,也很爱它。所以无论演什么角色,都得心应手。”

  “文物其实离生活很近。”在参与的过程中,他对文物、对历史有了更多的理解,也获得了更多的灵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