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武侠文化与西方的骑士文化有何异同?

2020-09-30 20:05:30 作者: 中国的武侠文

但在此所谓的“民族大义”并非是皇帝朝庭,而是侠客们所认为应该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们流露出独立人格和率真天性。

另一方面,自由也是侠士不可或缺的要素,因为侠并非处于当时所在社会的体制中心,而是处于社会边缘,有着自由的身份和独立的人格,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

这两种精神内核相辅相成,构成了侠士的完整人格。武侠小说必须在侠义与自由两方面保持某种平衡,否则,侠士或是因丧失独立人格而变成忠臣良将,侠将不为之侠,从而丧失魅力;或是因过分自由,放弃社会责任,从而丧失崇高性,对人们也就失去了感召力。

因此武侠的世界是将侠客做人济世的尊严、责任和武侠小说自由不拘、至情至性的精神本质巧妙的结合。

乔峰在聚贤庄大战群雄,无人能敌,最终身为契丹人的他却为了阻止大辽犯宋,跳崖一死;杨过娶师为妻,公然对抗礼教,却仍为郭靖的肺腑之言“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所感动,助他固守襄阳。

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体现出做人济世的尊严和作为生命个体自由不拘、至情至性的本质。

武侠代表郭靖

西方骑士文化方面,首先,西方骑士文化是建立在骑士制度基础之上的。贵族和骑士起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10世纪末以前,骑士是为贵族服军役的,没有任何门第背景和财产。

直到 12世纪中叶、13世纪时,法国、德国的骑士才完成贵族化的演变。骑士成为一种贵族封号,但需要经过相当严格的考试,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西方的骑士是制度化、模式化的,不像中国的侠士那样游离在社会边缘的“江湖”,而是阶级的、社会的,有其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存在环境,缺少“中国武侠”自由不拘、至情至性的特性。

其次,骑士制度的内核是骑士精神。骑士精神首先是与封建武士生存有关的道德规范,表现出强烈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狂热。

基督教的介入,改变了传统的忠诚关系,骑士对主子的忠诚显示出主体选择的自由。骑士的根本目标在于荣誉,既然那个时代上帝是人们心中的偶像,骑士效仿上帝担任拯救世界的使命当是最荣誉的事情。

《罗兰之歌》、《熙德之歌》中的主人公都是救世主般的骑士英雄,可以看到《旧约》中的英雄、救世主摩西的影子。

罗兰之歌中描绘的场景

3.爱情观念不同

武侠文化方面,侠客对爱情的态度及女性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历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的重点是社会生活的主题,男性作为征战的主体,因为拥有力量进而拥有远高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女性以男性附属品的方式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影响日益深入,这时已出现“男女大防”的要求,整个社会的认知和风尚就是男尊女卑。

而源于现实生活的武侠世界中也就呈现出男尊女卑的特点。故事里的主要线索是侠客的侠义精神,爱情和女性在此都可有可无,经常表现为侠客不娶妻室,不近女色,有的即使娶妻也不贪恋女色。相反贪恋女色或不正当男女关系会被描写成反面角色的特点及罪恶之源。

侠士形象

直至20世纪50年代后,新派小说的创立,男女爱情及女性角色的地位在武侠小说中得到提高,并频频出现在作品中,但侠义精神在中国武侠文化中的地位并未动摇,仍是贯穿整个武侠文化的主线。

西方骑士文化方面,其爱情观与中国武侠文化是迥异的,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如果说中国的侠客是禁欲主义者的话,那么西方的骑士在对待爱情上无疑是大胆的、炽热的追求者。骑士们为了爱人及爱情可以牺牲一切甚至是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大有“只为红颜博一笑”之势。

所以在西方骑士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骑士雄壮俊美,阳刚之气外露的同时又不失对所崇拜的贵妇人的百般体贴的阴柔之美;在功成名就之后,却心甘情愿地成为所崇拜的贵妇人的仆人,赢得贵妇人的欢心。在这时,爱情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