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叫做“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古人就明白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是多么重要了,但是各人的性情毕竟不一样,像小树一样被压抑久了是会反弹的,比如说张居正吧,因为他害怕万历皇帝朱翊钧迷恋写字后会像宋徽宗一样不务正业,所以干脆停了万历的书法课,后来他死后家宅被抄没,家属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只差没从坟里拉出来鞭尸,可见皇帝的老师当不好下场凄凉,可是张居正还不是混得最惨的,毕竟他也算是善终了,有一位连死法都比较残忍,被腰斩于市,他就是汉景帝的老师晁错。
晁错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可能知道,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采用的是郡国并行制,这种制度其实是开了历史的倒车,是不如秦朝的郡县制先进的,开始刘邦还分封了许多异姓王,其中就有著名的“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可是刘邦后来也觉得这些异姓王靠不住,于是先后铲除了这些异姓王的势力,并且大封刘氏子弟为王。
西汉
等到汉文帝继位的时候,诸侯王的势力就已经很庞大了,他们掌握着地方的行政、军队和赋税,有的还有煮盐、铸币之权,简直是一个个国中之国,极大的影响了中央朝廷的统治。
后来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入京朝贡,与刘启在宫中一边喝酒一边下六博棋,刘贤的师傅都是原楚地人,平时又很骄矜,使他养成轻佻、剽悍的个性,与刘启博弈时也没有一丝退让,两人为了棋路相争,刘贤的态度非常不恭敬,刘启很生气就拿起棋盘打在刘贤的脑袋上,不料一时手重把他打死了,汉文帝就派人将其遗体送回吴国去埋葬。从此刘濞怨恨刘启,也为后来的叛乱埋下伏笔。
刘启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晁错在上疏的《削藩策》中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意思反正削不削藩这些诸侯王都要造反的,与其受制于人不如先下手为强。
晁错
于是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诏令一出,诸侯哗然,都表示强烈反对,并且非常憎恨晁错。
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闻知消息非常震惊,于是赶忙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平叛,自己留守京城后方,这是这一不靠谱的提议让景帝对晁错起了杀心。
吴楚七国之乱
正好当时景帝的舅舅窦婴入宫,因为先前窦婴已经与晁错发生了纠纷二人不和,所以请求景帝单独召见袁盎,袁盎也与晁错发生过纠纷,对晁错的意见很大,因为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且晁错本来是想借这次“七国之乱”除掉袁盎。
于是景帝问计于袁盎,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请求景帝屏退旁人并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的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而此时的晁错竟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就这样一代大儒、帝师就被腰斩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