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孙中山誉为“一代儒宗”,巴蜀辛亥革命先驱——向楚的“才”与“情”

2020-09-24 14:31:40 作者: 被孙中山誉为

向楚晚年在回忆录《重庆蜀军政府成立亲历记》中写道:蜀军政府成立时,我任秘书院院长,凡有关军政府的重要文件,大多出自我的手笔或亲自核稿。对于事前的活动与酝酿,当时的部署和措施,以及夏军起义、鄂军反正、端方授首、滇黔军入川、军政府西征北伐、吴玉章回川主持开会勘定反侧、熊克武组蜀军回驻重庆、成渝两军政府合并与重庆镇抚府的成立等,时间虽已经过半个世纪,往事历历,记忆犹新。

向楚的书法作品

回归教学 编制《巴县志》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袁世凯在全民声讨中死于称帝的美梦中,各地军阀混战,就连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内部也因为派系之争而摩擦不断,民主共和的初心在政治家的权力争斗中悄然变化、三民主义的旗帜也渐渐蒙上灰尘。四川军阀熊克武、但懋辛、杨森、刘湘之间的混战,更让向楚意识到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自私,产生了离去之意。

1924年,向楚毅然辞去所有职务,回归教育事业,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国文系主任,后又担任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及国文系主任。在川大教学时,向楚的文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达到他人生的顶峰。他以理解力之好、记忆力之深而被誉为“活字典”。遇到学生向他请教,他不仅能将所问问题属于哪一类文章、哪一本、哪一篇告诉他们,甚至还可以将有关段落一字不漏地背出、逐字逐句地加以解释。据向在凇回忆,祖父向楚时常提及:“治学要有两性:一是记性,一是悟性。记性帮助学,悟性帮助思。只学不思是‘死读书’,学而能思才是‘活读书’。”

向楚主编的民国版《巴县志》

也正因为向楚超凡的记忆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1926年至1936年间,他两次被聘为《巴县志》总纂。除统稿外,向楚还亲撰“事纪”“蜀军革命始末”“礼俗”“叙录”诸篇,另有“疆域”“古迹”二篇经他润色。作为总纂,向楚登门拜访前清举人梅际郇、秀才文伯鲁等人,恳请他们相助。在那个年代,重庆下半城的老巴县衙门电力不足,入夜只有几束萤萤弱光,映照着向楚和几位老学者的身影,他们时而轻声探讨、时而埋首书堆、时而站起身来略微走动舒缓筋骨。

对于史料的选择,他们慎之又慎、仔细推敲,直到1937年,《巴县志》才正式面世。《四川近现代人物传·向楚传》对此评论:向楚尤通晓巴蜀方言,故《礼俗篇》中特撰《方言》一章,推寻巴郡方言之语根,辨析甚精,诚学术之名篇,不仅一县之志书而已。其他各篇,增补搜辑,于本末沿革,诸所引据,无不十分矜慎。(记者 陈钰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