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赏秋:以虔诚的心态观世界,以智慧的心眼观人生

2020-09-24 23:20:45 作者: 秋分赏秋:以

很多人去判断世事时,都喜欢用“肉眼”去看,殊不知“肉眼”是人生的“迷障”,它只能让你看到事物的外表,而“心眼”方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庄子·外物》记载了“任公垂钓”这样一个奇妙的故事。

任国公子垂钓,用巨大的钓钩,粗黑的绳子,挂着五十头牛作为饵。他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于东海,可一年了都没能钓到一条鱼。

有一天,忽然大鱼来吞饵,牵动大钩沉下水去,大鱼扬其头尾、翻腾奋鳍,白波涌起如山,海水震荡,声如鬼神,震惊千里,可见大鱼之大。

等到任公子钓起这条鱼,将其风干做成腊肉,足够供浙江以东、苍梧以北的人们一起吃。

后世的人,道听途说,奔走相告,都举着小鱼竿去小水沟效仿,但这样是不可能钓到大鱼的。

庄子讲此故事,是为了表达:经世者当志于大成。但很多人只是用“肉眼”看到了表象,却不懂得用“心眼”去思考,去探究事物背后所存在的规律与“道”。

《庄子》有云:“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意思是:人们都尊崇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并视为才智,却不懂得依靠才智把不知道的事物去研究明白,这不是很奇怪吗?

所以当你自以为知道的时候,反而是不知道,当你不认为自己知道的时候,反而有发现事物真正本质的可能。

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因为“肉眼”看到的未必是真相,包括人与事。

从“肉眼”转变到“心眼”,用心观察,方能“观”出世界万千繁华背后之“道”。

结语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与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之观卦告诉我们:对于万事万物,不仅要“观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以虔诚的心态观世界,以智慧的“心眼”观人生,如此方能发掘出事物的真相与规律,从而趋吉避凶,君子无咎。

#易经#阴阳#秋分收藏

其实,观察法贯穿了人类古今科学发展的全路径。《饯潭州疏言禅师诣太原求藏经诗序》有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意思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知事物的本质及产生原因,这是我们应该规避与摒弃的。

事实上,我们应该“观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把事物观察清楚,并发掘到事物表象下所隐藏的内在之道,人类的知识财富便由此而生。

观卦告诉我们,应该正确的去观察与理解万事万物,方能实现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真正融合。

事实上,“卦象”不正是“观”出来的吗?《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意思是古时候,伏羲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察鸟兽花纹与土地的和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

至于“观”的角度与方法,则包含宏观、微观、上观、下观、观物、观人、观事、观心。

二、如何“观”世界,“观”人生

1、以虔诚之心“观”世界

《易经》中讲到观卦,是以祭奠来阐释。观卦卦辞:“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观”为卦名;“盥”意思是用杯子盛了酒浇到地上进行祭祀;“不”是“还没有”;“荐”是奉献祭品;“有孚”意思是恭敬肃穆,“颙若”意思是庄严。整句话的意思是:祭拜者已经洗了手,但还未奉献祭品,但此时心中已经充满诚敬,庄严肃穆。

孔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要么不来祭拜,如祭拜就要有诚心,否则不如不祭。只有非常虔诚地去观礼,才能唤醒自己内在美好的情感,方能此时达到天人合一。

如此,我们就会感觉到自身内在的良心,并籍此把自己的良知唤醒,之后再去观察事物与事情,就会看得很清楚,不会再有偏见或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