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唯一的宗室宰相赵汝愚:在韩侂胄的权力之争中含冤而逝

2020-09-17 20:39:51 作者: 两宋唯一的宗

但在内禅中同样立下大功的韩侂胄和赵彦逾等人,在论功行赏时却未能如愿以偿。

事成之后,作为武人的韩侂胄希望得到节度使的头衔,赵彦逾希望成为执政,但赵汝愚却以大家或为宗室或为外戚,不敢言功,不肯满足韩、赵的要求,仅给韩侂胄防御使的头衔。韩侂胄以他功高赏薄,怨恨汝愚,埋下韩赵之争的隐患。

二、客死他乡为哪般

韩侂胄以拥立之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主要由于赵汝愚的阻拦,他因怨生恨,开始千方百计谋除赵汝愚。

韩侂胄利用宁宗的信任,先后利用内批方式,让宋宁宗罢免赵汝愚集团的一批理学家官员,然后以宗室不得为相的祖宗之法攻击赵汝愚,并让人上书诡言赵汝愚对皇位有想法,使得宁宗对赵汝愚产生猜疑。

赵汝愚被罢免右相,先被除为福州知府,后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永州。结果在途经衡州时,被韩侂胄的党羽衡州郡守钱鍪百般羞辱,56岁暴卒于衡州,也有说是服药死亡。

反正按照历史记载,赵汝愚要么是被迫害而死,要么是被加害而死,都与韩侂胄脱不开关系。从直接原因看,赵汝愚的死亡是韩侂胄的打击、报复和迫害所导致的,这是史上公认的,但从深层次看却还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赵汝愚有动摇皇位另行传承的可能性,于是引发宋宁宗的打击是必然的。赵汝愚是赵氏宗室的一员,具有和宋孝宗一系一样的代表赵氏掌握政权、继承大统的资格。

他经历孝宗、光宗至宁宗三朝,积累大量政治资本和人望,也实际掌握了行政大权。

站在他一边的,是大批理学型官僚及士子,有理学领袖朱熹,丞相留正、周必大,以及叶适、刘光祖、彭龟年等一批朝中高级官员,还有太学生的支持等等,形成了一个朝上朝下、朝廷民间相结合的巨大势力,使皇权感到备受威胁,如此大的力量,一旦高举"恢复"中原、报君父之仇的旗帜,"政变"是有可能得成功的。

赵汝愚在孝宗去世出现政权真空时,以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政治能量,是有能力使皇位走向出现其他变化的。

虽然他实际上已经扶持宁宗上位,但朝野又传出赵汝愚"乘龙授鼎"的梦兆,这个梦可以解释为参与定策宁宗即位的大计,亦可解释为承继孝宗光宗而为天子的符谶、预言,这怎能不令宋宁宗大为疑忌。

在皇位的争夺上是没有亲情可言的,赵汝愚既然能一力推动"绍熙内禅",就说明其只要动心,就有可能做到另一次内禅,宋宁宗的皇位面临着危险,这样的情况只要有一丝可能就必须要消除,于是赵汝愚的被罢相,以及后续遭到的一系列打击就是理所当然的。

其次,南宋政权因长期主张和议,民心不稳,其政治和道义基础十分脆弱,历任皇帝自信心都十分缺乏。于是防止皇帝大权旁落,成为高宗以后各位皇帝的"内心"秘旨。为此,削弱相权,政由中出,重用亲信近习,防范大臣结成朋党,成为孝宗、宁宗掌权之一体两面的特点。

宋孝宗青年时力图"恢复",后期实际又回到求和苟安的政策,光宗、宁宗也是持有同一政策。当时士大夫执政群分化为"无为"的一派和"有为"的一派。

前者为职业型官僚,"得过且过"、苟安,主张宋金和议。后者为理学型官僚士大夫,主张打破"苟安",进行一番"大更改",主张"恢复"中原。

在南宋的"国是"斗争中,理学型官员主张报君父之仇的大义,以主"和议"者为小人,并特别敌视权幸、近习、贵戚的窃权。

这就使得面对现实不可能真正抗战的孝宗、宁宗等当权者,深感道义上的亏欠,由此又反转来愈益依赖权幸及主张苟和。而这又引起理学型知识分子及大臣的激烈反对,从而加剧着皇帝对理学的不满和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