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唯一的宗室宰相赵汝愚:在韩侂胄的权力之争中含冤而逝

2020-09-17 20:39:51 作者: 两宋唯一的宗

宋朝对宗室子弟一向友善,基本没有因争权争位而发生流血事件。为防范宗室干政 ,宋朝建国之初即确定"不用宗室为宰相"的祖训,一直被皇家很好的遵循和执行。但在南宋宁宗时期出现唯一的例外,因定策之功,赵汝愚拜为右相,成为两宋唯一的宗室宰相。

赵汝愚以良好的政治风范,成为宋朝宗室中崛起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定策扶危,成功实现光宗传位于宁宗的"绍熙内禅",使南宋政局转危为安。其后他引荐人才,革新政治,成为一代名相。

但在与韩侂胄的权力之争中,引发了"庆元党禁",赵汝愚作为当事者,也被贬出京城,最终客死他乡。他的死因错综复杂,既有相权争夺失败的直接因素,又有党争、理念之争的深层次原因。

一、定策扶危拜宰相

赵汝愚是宋太宗之子汉恭宪王元佐的七世孙。他深受父亲影响,从小至孝至爱,培养了良好的品行。赵汝愚幼时即立下志愿,要治国平天下,人生"得汗青一幅纸"足矣。1166年进士及第,任宁国军节度判官,开始政治生涯。

赵汝愚为官正直敢言,具有独特敏锐的政治眼光。1182年和1190年,分别以朝奉郎充集英殿修撰和中奉大夫的身份先后两次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在职期间,开浚福州西湖,使闽县、侯官、怀安三县上万亩农田深受其利。

推行附籍法,使民众安居乐业。后人评其在福州"百废具举,孜孜国事",受到福建人民的景仰和怀念。

1185年,赵汝愚以直学士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对氐、诸羌等少数民族边患实行分别瓦解、各个击破策略,使四川全境重归安宁,孝宗称他有"文武威风"。宋孝宗亲政后,更将赵汝愚选定为推行自己改革的核心人物和中坚力量,在内禅前,急召他入京城,以付重任。

宋孝宗是南宋较有作为的君主,他锐意于"恢复"中原。罢免因循守旧的宰相王淮,积极与朝中理学派士大夫结盟,选用周必大、留正、赵汝愚为执政大臣,而赵汝愚是执行孝宗改革构想最为热心者。

当时金宋定为叔侄关系,63岁的孝宗不愿称金朝22岁的章宗为叔父,就禅位于光宗,自己为太上皇。然而光宗即位后,与孝宗父子几乎视为仇敌。孝宗病逝后,光宗公然拒绝出面主持父亲的丧礼,致使国丧无人。

在以孝治天下的宋朝,光宗的行为使赵宋统治遭遇极大的危机,在这危难关头,赵汝愚作为宗室大臣,决定请高宗吴皇后作主,让光宗内禅。

他与徐谊、叶适等人谋划计定,派遣韩侂胄进入宫内联络汇报,因韩侂胄母亲是吴皇后的妹妹,同时他任职宫门,成为入宫游说的最佳人选。

韩侂胄不负重望说服太皇太后,以光宗有疾不能理政为由,拥光宗之子嘉王赵扩即皇帝位,是为宋宁宗,成功实现皇位交接,史称"绍熙内禅"。

赵汝愚在大变在即之际,定策扶危,成功实行内禅,使南宋政权渡过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功不可没。然而皇位交接尘埃甫定,朝廷官员间的争权斗争又硝烟四起,导火线即是定策之功的论功行赏。

赵汝愚及其手下的道学家集团是最大的受益者,赵汝愚因为定策之功,在宁宗即位后升为枢密使,一个月后又升为右丞相。他以宗室和执政的双重身份主持全局,开始与道学家集团全面合作,将道学家集团的重要成员几乎都网罗到中枢。

一大批道学家相继得到重用,如章颖为侍御史,黄裳为给事中,彭龟年为中书舍人,控制朝廷的言路,又推荐道学领袖朱熹为宋宁宗侍讲,意图直接影响宁宗,贯彻道学治国的原则。

一时间,以朱熹为代表的朝中理学集团有意识地旗帜鲜明地站在了赵汝愚的一边,与他一起推行新政。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