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千年风云:北魏的崛起和武德的衰落

2020-09-26 17:42:26 作者: 游牧千年风云

在燕山的一处沟谷中,柔然集结了6万骑兵大举南下。他们选择的进军路线,正是段进负责的白稻城。柔然本想在冬季到来之前,强抢白稻城刚收获的粮食。却惊异地发现,以往畅通无阻的白稻城不见了,正在修建的堡垒挡住了高大的柔然骑兵,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格局。兵临城下的柔然骑兵发现自己手中的弯刀失去了往日的威力,而城楼上的北魏弓箭却由于重力的作用威力大增,柔然骑兵前进的步伐暂时停止了,但是白稻城依然处在危险之中。由于长城墙体的修筑并没有完成,柔然骑兵翻越城墙悄然入侵,这让段进手足无措。

虽然拼死抵抗,拼杀,但是这位北魏将军还是成为了俘虏,段进对柔然首领的劝降、段进大声辱骂,不肯屈服。最后段进死在没有修筑完工的长城脚下。三年后,北魏长城完工,北魏长城从今天河北赤城以东的山脉向北,绕过独石口往西,到达今天内蒙古巴彦淖尔境内,长达1000多千米。(北魏修筑的长城)

在长城的护佑下,北魏不断地蓄力。终于在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率军分东西两路北伐柔然,大获全胜。随后在京都平城以北、燕山以南、自西向东先后设置六个军事重镇,拱卫京都,北魏六镇组成了北魏北部疆域的又一道防御线,长城墙体、军镇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将一个游牧人建立的定居王朝与北部的草原世界阻隔开来,在被废弃200多年后,长城再次成为有名的屏障。这一次守卫长城的士兵,既有农耕汉人,也有鲜卑的后裔。长城维系着北魏王朝北部的生命线,成为王朝内部发展农业、立足中原的强力保障。

改革:大刀阔斧,汉化政策

在打败柔然以后,北魏北部的威胁已经不复存在,然而新的问题从内部产生。自从北方游牧民凭借武力横行黄河流域以来,留在北方的汉人以宗族为单位,选择地势险要之处,修筑堡垒。这些地方割据势力在乱世中日渐强大,他们不断兼并土地,控制大批依附他们的半自由农,甚至豢养大量军事武装力量,北魏王朝建立的初期,不得不与这些豪强地主合作,承认他们的自治权利,借助他们的力量统治地方,力图发展农业。然而帝国统治者慢慢发现,黄河流域的劳动力大多控制在汉人豪强手中,国家的赋税重担落在了为数不多的自由农身上,这样的局面很快引起农民叛乱。

公元446年,汉族文官李安世决定彻底解决豪强地主对于北魏王朝的威胁。李安世提出的改革方案是按照个人能力合理分配耕地,凡是15岁以上的男性,每人可以获得45亩的荒地,而原先的地主可以获得20亩土地,并且可以拥有奴婢和更多的土地赔偿。土地的使用年限是终其一生,作为对土地使用权的回报,耕种者必须缴纳租税。

这项被称为均田制的土地分配制度实施后不久,李安世亲自带兵准备剿灭反对改革的汉人地主李波。李波的家族拥有人数众多的武装力量,当地盛传李波族人武艺高强,就连女子也等纵马奔驰,左右开弓。就在李安世出发前,北魏正规军在与李波家族的战斗中惨然落败,李安世决定智取。不过他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智谋,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今天我们明确知道的只有这场智谋的结果,就是李安世顺利剿灭李波。从此土地改革在黄河流域顺利推行,人们纷纷走出地主的堡垒,向政府领取土地,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新政策将土地农民捆绑在一起,国家不仅拥有了足够的劳动力,也获得了稳定的纳税户。

经济从此迅速发展,开启了北魏的繁荣时代。北魏的农业政策此后延续了将近300年,使得中国农业王朝在这300年中走向盛世。而这一制度的创立者竟然是一个游牧部落。此时王朝的身份也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公元493年夏末秋初的雨季里,北魏皇帝拓跋宏下令开始一场规模庞大的军事远征,目标是长江流域的南朝政权,令人奇怪的是,除了善于征战的武将和30万骑兵,皇帝特意下令王朝最重要的文官和大量鲜卑贵族加入这支远征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