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的“成才”过程不可不谓艰辛。正因为如此,自从他当上皇帝后,便有了个多疑的毛病。但凡察觉有人打他皇位的主意,哪怕对方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也要对其下狠手。而朝廷中的人若能懂得守拙和知进退,那就有希望保住性命。反之,则只能死在他的手中。
有资料显示,曾经跟着明太祖打江山的那帮功臣,在明太祖当上皇帝后可以说是死了一大半。而刘伯温也算是跟着明太祖打江山的功臣之一,可他却偏偏成了例外。据说刘伯温之所以能够保住小命,完全归功于他做给明太祖的一首诗。
一、刘伯温的出身和早年经历。
刘伯温姓刘倒是不假,但是伯温二字却并非是他的名字,反倒是他的字。他本名刘基,出生于浙江青田武阳村。据说因为他出生的这个地方本身就是福地,所以他日后才得以有了大出息。当然了,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刘伯温有了大出息,这才让他的出生地变成了福地。
刘伯温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还异常聪明。曾高中过进士,还曾在元朝廷内当过官。只不过当时的元朝廷内部非常排挤像他这样的汉人,所以纵使刘伯温的业绩非常突出,也照样还是因为无法忍受同事的排挤而选择辞官归隐。
二、被明太祖请出山后,刘伯温为其做出的贡献。
刘伯温虽然选择了归隐,但是归隐之心并不坚定。若是能找到真正值得他辅佐的人,那他还是很乐意重新出来干一番大事的。正因为如此,在明太祖于应天称王并多次派人来请他出山后,他便顺水推舟,很快就选择“出世”辅佐明太祖。
因为刘伯温这个人非常善于相面,所以在他看出明太祖具有王者之相后,便开始为他量身打造了一套“成才”的计划。之后,他按照计划一步步帮明太祖消灭了几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比如陈友谅和张士诚等,并让他很快拥有了足以对抗大元朝的实力。
三、两次辞职难保命,他只能写诗来消除明太祖的猜忌。
明太祖在刘伯温这个军师的辅佐下,一步步将竞争对手们打败。最后连他曾经想都未必敢去想的大元朝这个敌人,也轻松地被他给消灭掉了。于是,明太祖顺利称帝,而刘伯温和那些一直追随明太祖南征北战的兄弟,则都摇身一变,成了大明朝的开国功臣。
明朝刚开始建立起来的时候,各方面的情况都还不太稳定和完善,还需要经历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期,否则很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步元朝的后尘。明太祖虽然是个粗人,但却颇懂此理。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将顺利度过这个过渡期的希望全都寄托到了刘伯温的身上。
四、巧用一首诗保命。
而刘伯温也并未让明太祖失望,仅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就帮明太祖稳定了朝纲和天下,让明太祖安安稳稳地坐在龙椅上对朝臣发号施令。可以说那段时间,明太祖对刘伯温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只要是刘伯温说出来话,他都恨不得一个字一个字的去照办。
然而等这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期过去以后,明太祖的脸竟然变得比谁都快。对其他功臣,但凡被他发现点造反或者违法的蛛丝马迹,他就要用最为残酷的刑罚或者处置方式来处置他们。而对刘伯温,他也不再像曾经那样百依百顺了。
好在刘伯温看出了明太祖的那点心思,所以一直小心提防着,甚至不惜以辞官的方式来保命。可惜即便他先后辞官两次,却照样未能打消明太祖内心对他产生的猜忌心理。因为有其他功臣的前车之鉴,所以思前想后,刘伯温只能以假死的方式来让明太祖放过自己。
虽然明太祖在接到刘伯温病逝的消息后非常开心,可转念一想,他又担心其中有诈。为了一探虚实,明太祖甚至亲自乔装打扮去了趟刘伯温的家。只不过他并未进刘家大门,而是转身走进了刘家旁边的一座破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