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东灭六国气吞山河,为何修建万里长城,难道还怕匈奴骑兵?
秦始皇之所以修建万里长城,并不是因为国力空虚,惧怕匈奴,相反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始皇豪情万丈,秦军战意惊人。修建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中原农业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的天然矛盾所导致。农业经济需要的安定和平环境与游牧民族飘忽无定、袭扰掠夺不相称,秦始皇为了固边安民、主动防御、移民开发北境、促进文化交流等原因,修建了边地万里长城。
1.化短为长,巩固边防:秦始皇深知自己军事力量强大,不怕阵地战,就怕游击战
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始皇及其秦军,已经在中原地区打出了威风和士气,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对手。对匈奴的态度并没有怯战的意思,凭借力量完全可以一举击败匈奴,但是击败匈奴却不能征服匈奴和占有匈奴,更无法改变匈奴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的习性。因此,秦始皇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秦军跟匈奴军队相比属于百战之师,组织严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各个兵种之间配合有序,对大规模集团军作战十分在行。但缺点是灵活性和机动性比较差,且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对于长途奔袭、分散作战来说,供给保障都存在困难。反观匈奴骑兵,优势和劣势正好和秦军对调,他们的武器和装备比较落后,同时没有多兵种的配合,但是灵活性比较高,长于长途奔袭,出没无常,分散作战,小胜即归。
针对秦军和匈奴的作战特点,秦始皇便以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为基础进行修葺。万里长城可以作为屏障,最大限度地限制了匈奴骑兵的活动,化短为长,积极防御。万里长城有自己的预警和作战系统,往往匈奴还未靠近边境,便有优势兵力集中在战略主攻方向。所以,在整个秦朝,匈奴始终没有敢派兵入境,这跟万里长城的修建密不可分。
2. 保障进攻,巩固胜利:蒙恬之所以能够大败匈奴,秦军强大之外,长城的作用不能忽略
蒙恬大败匈奴,青史留名。分析其战果,一方面是秦军的强大和作战指挥的艺术,另外一方面便是跟他按照秦始皇的指示认真修建长城有关。如果秦国与匈奴的边境没有长城的屏蔽,秦军再强大,也要陷入处处分兵防守的境地。即便能够获得小的战果,但始终无法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战略进攻。
秦始皇让蒙恬修建了长城之后,便可以最大限度上防御匈奴的小规模扰乱和周旋,保障了秦军侧翼的安全。蒙恬能够集中数十万大军,对匈奴发起战略攻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一举收复河南,夺得阴山,狠狠打击了匈奴。
匈奴吃了败仗之后,又因长城处处掩护,无隙可乘,便被迫退到了阴山以北。蒙恬趁机巩固战果,不但将原来的旧长城连接起来,又开始了第二次大修长城,终成“万里”,巩固了胜利果实。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大修长城,不仅是战略防御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进攻,巩固胜利的重要手段。
3.建设边疆,加强交流:长城沿线的一座座城镇与移民,是秦始皇的“西部大开发”
万里长城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单纯的夯土、砖石围墙。长城有固定的亭、隧、墩台、城障和较大的城址。这些固定的军事设施有些是军队专用,有些则是“移民城市”。根据统计,秦始皇在万里长城沿线共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12郡44县,从中原腹地往北境人烟稀少之地大量移民。个别郡的辖区甚至超出长城边界,但是在长城的庇护下,人民安居乐业,土地得到开发,生产得到发展,长城沿线地区成为新的经济繁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