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的“勇士”:王伦为南宋出使金国,和谈成功后却慨然赴死

2020-09-29 21:39:55 作者: 两宋时期的“

宋朝,一个繁华程度远超唐朝的朝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成为封建社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高点。

然而,宋朝又是一个对外战争“积贫积弱”的国家,正如《国史大纲》所言:“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经济、文明繁荣昌盛的国家,在外敌来临之际,却又似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这种强烈的对比,令宋朝的辉煌大打折扣,在后世饱受诟病。

宋朝重文抑武,然而士大夫们却没有文人该有的风骨,想要在宋朝找出几位甘于共赴国难的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提到“勇士”,王伦算是宋朝寥寥无几中的一位。

王伦这个人,不是那种天赋异禀的天才,倒是与刘邦有些相似,在《金史》中就有对他的记载:“侠邪无赖,年四十余尚与市井恶少群游汴中。”

“侠邪无赖”,这四个字的评价真是“一言难尽”,而四十多岁仍然混迹于市井恶少之中,很难让人不联想到刘邦。

显然,王伦不是中国传统认知中的“好孩子”,不过好在王伦的祖上有过一位名人——北宋名相王旦,他是王旦的弟弟王勖的玄孙。

自己的祖上是王旦,此事让王伦非常自豪,总会在与别人交流时不经意间表露出来,来证明自己虽然落魄,但却是货真价实的世家子弟。

王伦虽然不是博学多识的士大夫,却因为这样的生活环境,意外得到了许多士大夫们都不具备的品质——胆量和勇气。

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汴京失守期间,群情激奋,汴京的百姓集体来到宣德门前,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和抗议。

宋钦宗哪里见过如此场面,一时间不知所措,皇帝将无助的目光投向群臣时,结果宋钦宗发现,平日里口若悬河的士大夫们,此刻皆是闭口不言,面对百姓们义愤填膺的逼问,他们哪里还有半点胆魄,群臣失声。

就在场面一度尴尬时,一个人的声音传来,本来并不特别的声音,此时却显得异常尖锐,“臣能弹压之。”

众人寻声望去,此人无级无品、名不见经传,正是王伦。

王伦真能解燃眉之急吗?宋钦宗不知道,但是他知道,此刻群臣禁声,这王伦敢出此言,勇气可嘉,也别无选择。

宋钦宗赠王伦宝剑,见剑如见君!

王伦却说,自己无官无职,无法弹压众人,宋钦宗留下笔墨,写下“王伦可除兵部侍郎”,王伦大喜过望,一手持剑,一手持帖,与众人交谈,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

王伦是“勇士”,也解决了问题,然而宋钦宗的“王伦可除兵部侍郎”却并没有践行,原因是宰相何栗认为王伦不是科举出身,因此事便升为从三品兵部侍郎不合适,最终给了他一个八品闲职,修职郎。

面对朝廷的言而无信,王伦也只能忍了,随时八品虚职,却总算是正儿八经的官职,想要继续报国,留在朝廷就还有机会。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建立了南宋,金人自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发兵来攻打。

宋高宗没有显然“王业不偏安”的霸气,反而这种苟活似乎更符合他的追求,面对金人的追击,他频频派人前去求和,结果去求和的人不是被杀就是被软禁,最终宋高宗连一个去求和的人都找不出来了。

士大夫们多聪明呀,眼看着求和的人一个接一个都没回来,他们才不想送死呢。

就在宋高宗无奈,群臣无声之时,王伦这个一文不值的小官,再一次等到了他的报国机会,迁朝奉郎,假刑部侍郎,成为南宋求和大使,前往金国。虽淹回之未试,独慷慨以请行。——《三朝北盟会编》

王伦虽然勇气可嘉,却难以改变南宋积弱的现状,南宋在金人眼里都没有地位,一个求和的宋人自然也得不到金人的重视。

王伦和许多求和使者一样,被金国无视并软禁起来,或许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一扣便是五年之久。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