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操连下三道“求贤令”,看曹操人才库隐忧的由来

2020-09-20 12:53:30 作者: 从曹操连下三

从曹操连下三道“求贤令”,看曹操人才库隐忧的由来

建安十三年(208年)冬天,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被孙刘联军大败的曹操,想起一年前去世的谋士郭嘉,不禁仰天长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痛呼:“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这位被曹操念念不忘的郭嘉,是曹操的首席谋士。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桓时病逝,年仅38岁。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01

赤壁之战后两年,建安十五年(210年),求贤若渴的曹操颁发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个《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变得而用之。

在古代政治家中,不能不说,曹操的不同凡响之处,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人才思想上。

在这第一道“求贤令”中,为了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曹操提出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方针。曹操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对人才求全责备,就无人可用了。所以他在第一次求贤令中说:“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二月,曹操第二次颁发“求贤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二次求贤令的背景是:建安十九年十一月,曹操将“辞甚丑恶”的皇后处死,十二月皇上即再加恩宠,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此时曹操强调“士有偏短,庸可废乎!”转过年正月,皇上就立曹女为新皇后。一边是“士有偏短,庸可废乎!”一边是“辞甚丑恶,后废黜死,兄弟伏法”。这种强烈的对比,显示了曹操求贤的实用主义真面目。

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颁发第三次“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又叫《求逸才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这一次,曹操在令文中列举了许多历史人物,伊尹、傅说、管仲、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吴起等人,说他们虽然“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但却“卒能成王业,声著千载。”指出他们或出身低贱,或被人轻视,但最终都很有作为,名留千古。他要求各人推举所知道的人,只要有文武才略,即使名声不好也可以被推举。即使“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也要大胆地选拔使用。

除了这三次“求贤令”,曹操还有《短歌行二首》。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