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遗址出土,揭开40万赵军被坑害真相

2020-10-01 16:03:32 作者: 长平遗址出土

在古代历史上,说起伤亡最大的战争,自然要属于长平之战莫属,关于这场战斗的记载,我们只能通过文字来了解,然而即便如此,依然不难想象过去的惨烈,在此期间,赵国45万军民,占据了全国350万人的十分之一,结果全军覆没,而秦国同样也是损失惨重,65万大军,造成了20万的伤亡,使得其无力马上对赵国都城邯郸发动进一步的进攻,从而给赵国留下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并且成功的等来了援兵。

但是有一点也让人感到疑惑,那就是秦军对待赵国投降士卒的方式。《史记》: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最终竟然将40万投降的人,悉数坑杀。

然而抛开战争的正义性不谈,秦军在伤亡之后,和赵国投降士卒的人数相差并不多,难不成赵国人都是束手待毙,不会反抗?而甘愿被活埋?再者,秦军上哪去准备这么大的活埋坑来埋葬赵国士兵呢?

实际上,随着长平遗址出土,揭开了40万赵军被坑害的真相,专家对此解读:人们对坑害没概念。

1995年,长平之战遗址附近的高平市永录村,一户农民在农田中挖掘出了数具骸骨,随着文物部门专家赶到,发现这是一具尸骨坑,除此之外,还有着大量上了年代的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经过考究得出,这正是当年长平之战一处赵军尸骸的掩埋地。

然而学者发现,一号坑中交错的尸骨,却呈现出了明显的伤痕,有的胳膊和大腿上,有着受到钝器击打的痕迹,还有的胸腔留有箭头,有的遗骸则是只有躯干不见头颅,这也就足以说明,他们完全是在死后被掩埋的,而一号坑和附近的二号坑,最浅的地方只有三米深,看上去并不像是秦军专门为了活埋而挖掘的大坑,而是天然形成的沟壑。很显然,秦军活埋赵卒,是一件子虚乌有的事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说到底,还是我们对于“坑杀”的概念,进行了错误的解读。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战场,在交战后,获胜方都要迅速的清理和打扫战场,及时的掩埋和焚烧尸体,这样一来才能避免瘟疫的爆发,而“坑杀”也就经常出现在历史场景中,比如和《后汉书》提到: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就坑杀了一只投降的袁军部队,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时候,“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

实际上,这种坑杀指的是战败者阵亡的尸体,堆积到道路两边,覆土夯实,成为一个如同金字塔一样的土堆,这成为了不少古代部队作战的惯例,其目的包括威慑敌军以及展示军功,故而又称之为“京观”或者是“武军”。

而白起不接受赵国人的投降,选择将他们全部杀害,也是为了防止赵国的再次崛起,加上秦国无法养活如此多投降的士卒,最终也就造成了白起历史上最大的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