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合纵攻秦,大军数十万远超秦军,为何不能进函谷关一步?

2020-10-01 20:03:52 作者: 六国合纵攻秦

而在“合纵”过程中,地理位置也影响了各国的行为表现。地处东部的齐国虽然参与合纵,但其积极性和投入程度明显较弱,总是擅长于在双方两败俱伤后派重兵介入,以坐收渔翁之利。楚国虽然是秦国的邻国,但秦、楚之间地形复杂,楚国要攻打秦国,必须经过韩国,这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楚国进攻的获利动机。

相比较距离较远的齐国,与秦相邻的三晋在表现上则完全不同。由于地理上的邻近,韩、魏等国一直都饱受秦国的进攻,难以实现国家实力的增长。而两国基于弱小的实力,根本无法制衡秦国权力优势的增长趋势。并且,魏国和韩国在合纵中都出现“连横”现象,也是因为基于邻近秦国的威胁,而被迫为之。

并且从实力增长趋势来看,秦国的实力增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相比较魏国、楚国和齐国霸主地位带来的威胁,秦国缓慢发展的趋势自然比较容易掩盖其扩张意图和称霸的野心,这也就为其他国判断秦国权力优势增加了困难,使得各国在较长时间里没有足够重视,忙于国内的权力斗争以及与周边国家间的战争。

齐国和燕国就在战国中期陷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并导致许多国家陷入其中,这就为秦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当“合纵攻齐”结束后,各国才强烈意识到秦国的权力优势已经无法阻挡,因而只能陷入被动局面。

燕国作为战国时期弱小的国家,在遭到齐国的进攻并灭国,灭国之恨让燕昭王在复国之后,一心想早日回击齐国。在第三次合纵之后,秦国采取退守政策,并拉拢魏国和赵国,此时大家将注意力转向更具威胁的齐国。因此,基于威胁和灭国之恨,燕国最为积极谋划“合纵攻齐”阵营。不仅如此,当齐国战败时,“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其宝,烧其宫室宗庙”。

由此可见,燕国在遭遇灭国之后,实力虽难以与齐国相抗衡,但因灭国仇恨,仍然能够参与攻齐并发挥轴心作用。加之与其他大国的实力联合,让齐国惨败。“合纵攻齐”让齐国失去了霸主地位,这无疑让秦国在权力优势增长过程中避免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导致再无其他国家能够与秦国进行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