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江陵地区,考古专家们曾发现一座不起眼的古墓,它被称为是“马山一号墓”。有趣的是,此墓中出土的一件重要的丝织品,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被子的看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上世纪80年代,此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农村也迎接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纪南城西北约8公里处的马山公社沙冢大队的村民,也在公社的号召之下,纷纷来到后山取土,送到马山砖瓦厂烧成红砖,为每家每户盖新房。可令农民们想不到的是,在一次取土过程中,他们竟偶然在地下发现了一座古墓,而这一消息,也引来当地考古所专家前来进行研究。
在考古过程中,专家们发现,该墓葬墓主人身份尊贵,应属战国中晚期楚国士大夫阶层。墓中出土文物种类丰富,堪称一处“文物宝库”。因该墓出土于马山地区,所以墓葬也被专家命名为“马山一号墓”。
马山一号墓出土文物众多,包括大量的金属器、漆器、丝织品等,甚至还有一具保存完好的湿尸。该墓主人尸体被浸泡在棺液中,其内所含朱砂、酒精成分,足够说明先秦时期人们普遍已有了防腐的思想。与此同时,墓中一件由树根雕刻而成的“辟邪”作品,凸显了当时人们的朴素思想以及独具匠心的艺术高度。当然,一双于古墓中出土的麻鞋,其所保存的完好程度,也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早使用麻制品的国家。
马山一号墓中,最惹人注目的文物,当属35件丝绸制品,它们不仅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丝绸成品织物,同时也是款式最老、组合样式最多的重要文物。该墓中的丝织品种类,分别为锦衾3件、衿1件、绵袍8件、单衣3件、夹衣1件、单裙2件、绵袴1件,其颜色艳丽、花纹繁缛,同时也依然保持着高强的韧性。
专家们根据对出土丝织物的分析确定,早在公元前4—3世纪时期的楚人,已经彻底掌握了一整套饲蚕、缫丝、织造、练染一技术,并将其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这一点,单从丝绸色彩有朱砂、茄紫、深赭、浅绿、茶褐、金黄、棕、绛红等颜色上,就可略窥一二。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专家们在对丝织品进行研究时,发现其中一条名为“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衿”的文物尤为特殊。该丝织品基本呈190厘米x190厘米的正方形态,其内包有彩条纹绮的被识。在“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衿”的衿面部分,共存在25片不同花纹的绣绢,正中央则是23片绣绢缀成的蟠龙飞凤纹,并于左右两侧各绣片舞凤逐龙纹一对,衿里为灰白色绢,里缘是红棕绣绢。
“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衿”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一端上的凹形口。此凹形口的作用究竟是什么?考古专家们认为,“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衿”应该就是当时贵族们就寝时盖的被子,而凹形口正是放置脖子的地方。考古专家称,凹形口的设计,与人体构造相当贴合,它不仅能够确定被子的头脚位置,而且相较于现代人使用的被子来说,显得更加保暖、舒适。
正是因为如此,考古专家们也认为,“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衿”应该是我国古代被子样式中的集中代表,也是我国考古界若发现的第一条形制完整的被子,称其为“天下第一被”,简直是实至名归。
“天下第一被”的出土,令我国文物宝库再添新成员,同时也令世界知道了华夏民族最古老的智慧传承。不过话说回来,参考“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衿”这件“天下第一被”,我们现代人是否能够从中找到些许设计被子的灵感呢?想必,这才是考古这门学科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