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反骨指的是什么呢?

2020-10-05 09:41:07 作者: 《三国演义》

这是《三国演义》虚构的故事情节,遍翻史书,所谓“反骨”只出现过一次。那是记载在《北齐书.皇甫玉传》,皇甫玉擅长摸骨和相面,曾经为北齐权臣高归彦相面,对高说,阁下会位极人臣,但是不要谋反哦。高归彦辩解说,我怎么可能会谋反?皇甫玉回到:“不然,公有反骨”,果然日后高归彦造反了。但是,皇甫玉并没有说明反骨长在哪里?是脑后还是屁股后?那么根据《反经.察相篇》里记载,有一种九反骨,说的是“眉上骨斗高者,有包藏之志。”所以,《反经》说的“九反骨”和《三国演义》里的“脑后反骨”不是一回事。而且,“包藏之志”不代表有反心,只能说把志向隐藏起来,不为外人所见,有城府。

所以,罗贯中所说的“脑后有反骨”,指的是什么呢?根据物理的说法,反骨有两种,一种是物质性的,指的是枕骨,又名后山骨。上面突出处,为“脑杓”,下面突出者,称为“完骨”。所以,所谓反骨,不过是因为脑后有突出的地方,这块地方因为处于脑后,眼睛在前,看不到,自然称为“反骨”了。这和这个人会不会谋反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无论从迷信的相术上还是科学上,罗贯中这一说,都站不住脚。

那么从正史的记录上看,诸葛亮是否对魏延有偏见,欲除之后快?魏延有没有谋反呢?这两点都不成立,我曾经已经写过一篇反对两种观点的问答,这里就简单的提一下。首先,诸葛亮对魏延没有半分成见,反倒是对魏延很包容,这是从《三国志》的角度来说的。诸葛亮何以包容魏延呢?其实很无奈,蜀汉大将凋零,特别是荆州集团里的大将损失惨重,此时诸葛亮是需要魏延的,来保证整个政治集团的利益和蜀汉军事,魏延和赵云,一个主外,一个主内。所以,魏延虽然也尊敬诸葛亮(蜀汉和荆州集团老大),不过因为诸葛亮不用他的“奇计”而很有怨言,然而诸葛亮并没有责怪过魏延,反而因杨仪和魏延不和,而心情郁闷,这也导致了魏延最终被杨仪诬陷谋反而死。

当时,荆州集团的代表人物除了诸葛亮,军事以赵魏延,赵云为首,文臣则是蒋琬和杨仪,结果魏延和杨仪不和,诸葛亮怎么会开心得起来呢?而且魏延的军事水平高超,能攻能守,北伐大将的最佳人选。杨仪善于筹划调度,最适合作为魏延的后勤支撑,二人不和,影响了的是蜀汉的大局。所以,诸葛亮死后,魏延被诬陷谋反,杨仪的陷害和魏延的个性责任最大,无关诸葛亮。最后,杨仪也难逃性格带来的命运,嫉妒蒋琬犯法而死。

所以,罗贯中的小说情节只是为了推进故事的发展,“脑后反骨”之说只是无稽之谈,要说对魏延的偏见,只怕不是诸葛亮,而是后世的文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