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亲手开启“任用客卿之门”,商鞅、公孙衍、张仪皆大放异彩

2020-10-05 11:18:04 作者: 秦孝公亲手开

徐州之役发生的年份,也是公孙衍被任命为秦国大良造的年份,或许因为在徐州之役前的唆使有功,公孙衍才能以一异国人的身份,爬上这个权高势高的位子。

徐州之役隔年,公孙衍煽动齐威王、魏惠王联合起来伐赵。他巧妙利用前一年徐州之役中,赵国支持楚国、攻打齐魏联军的把柄,唆使齐国大将田盼与他一起鼓动齐魏两国的君主,去攻打赵国。初战时赵国被打败,但后来赵国决黄河堤水灌齐魏联军,齐魏联军不敌,只好离去。

公孙衍之所以不断介入东方诸侯间的矛盾,原因皆是出于要“破坏东方诸侯合纵关系”,以利秦国的连横政策。可以说,公孙衍任职于秦国期间,为贯彻秦国的连横政策而破坏六国的团结,立下不少功劳。

公孙衍剧照

除了扮演“纵横家”的角色,公孙衍也为秦国打了两次胜仗。一是魏献阴晋于秦,此时公孙衍正在秦国当权,他原是魏国阴晋人,此事想必与他有绝大的关系;一是公孙衍与公子卬率领秦军击败魏军于雕阴,俘虏魏将龙贾,这是他在秦国最终的战事。不久后,他便离开秦国,回到魏国去了。

公孙衍离开秦国的原因,是与政敌张仪不和。秦惠王八年的雕阴之役后,张仪来到秦国,此时约在前330年。也就是说,至迟在前330年,公孙衍已经到了魏国。之后,公孙衍便扮演与秦对立的角色了。直到前309年张仪死后,公孙衍才又到秦国,但两年后被逐。

公孙衍在致仕秦国的客卿中,最特别的一点,就是他晚年的政治生涯转往他国,甚至策划与自己先前所推动完全相反的政策。

公孙衍为秦国的连横政策竭智尽力,然而,当公孙衍回到魏国,推动的却是联合东方各国的合纵政策。但不可否认的,早年公孙衍以外来客卿的身份,在对外战争上的胜利;或是身为纵横家的游说,所带给秦国的贡献,皆是不可磨灭的。

张仪——纵横家中的翘楚

张仪入秦的时间,约于秦惠王八年,在秦败魏的雕阴之役后。两年后,张仪便以秦国将领的身份,攻打魏国,魏国投降。之后,张仪出使魏国,表明秦对魏的友好,魏国因此将少郡、少梁献给秦惠王。

张仪剧照

由于这样的功绩,在秦惠文王十年,秦王以张仪为相,这是秦国第一次设相邦,张仪也就是秦国的第一个相。

张仪成为秦国的相之后,推动了秦惠文王的称王。隔年,秦派张仪和齐、楚大臣在啮桑会盟。秦国意图拉拢齐、楚,然后使魏臣服于秦,但公孙衍看清了秦的目的,便发动魏、赵、韩、燕、中山等五国的“五国相王”,以对抗秦、齐、楚的集合。

然而,“五国相王”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功效,秦国很快地又与魏国友好,派遣张仪到魏国,希望魏国成为诸侯效秦的先驱者。

以外交使者身份出使魏国的张仪,其政见不受魏惠王采纳。由于魏国的不合作,秦国怒而攻打魏国的曲沃、平周。然而,秦王对身处魏国的张仪,却是益加厚待之,可见秦王对张仪的信任。也可以说,秦王认为张仪是个能为秦国带来大利益的人才。

魏惠王死后,惠施回到魏国,张仪仍试着游说魏哀王采取“事秦”的策略,然而魏哀王不听,甚至在隔年参与了公孙衍策划的合纵伐秦。

于是,张仪在魏国偷偷策划,令秦兵攻打魏国。在攻魏之前,秦军先进攻韩国,打败申差之军,斩首八万,诸侯皆大为惊恐。以这样的势头,张仪再次说服魏哀王事秦,背弃了合纵且与秦友好,至此,秦能“高枕而卧、国必无忧”。

张仪到魏国的使命终于达成,于是回到秦国为相。在张仪任秦相期间,对魏国的外交可谓相当成功,魏国尽被掌握在秦国的股掌之间。

张仪剧照

不仅如此,在《史记》中还有两段张仪与楚怀王的故事。一是“楚怀王与齐绝交”,一是“张仪至楚,楚怀王欲杀之”。虽然有学者认为这两件事皆是伪造,但姑且不论事情真伪,张仪为秦屡建功勋当无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