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摆出迷魂阵,令曹丕无功而返,为何张辽却死于非命

2020-09-21 12:05:53 作者: 此人摆出迷魂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发生在曹丕伐吴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丕、张辽和丁奉。原文如下:

正惊讶间,忽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江水溅湿龙袍,大船将覆。曹真慌令文聘撑小舟急来救驾。龙舟上人立站不住。文聘跳上龙舟,负丕下得小舟,奔入河港。忽流星马报道:“赵云引兵出阳平关,径取长安。”丕听得,大惊失色,便教回军。众军各自奔走。背后吴兵追至。丕传旨教尽弃御用之物而走。龙舟将次入淮,忽然鼓角齐鸣,喊声大震,刺斜里一彪军杀到:为首大将,乃孙韶也。魏兵不能抵当,折其大半,淹死者无数。诸将奋力救出魏主。

魏主渡淮河,行不三十里,淮河中一带芦苇,预灌鱼油,尽皆火着;顺风而下,风势甚急,火焰漫空,绝住龙舟。丕大惊,急下小船傍岸时,龙舟上早已火着。丕慌忙上马。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背后孙韶、丁奉夺得马匹、车仗、船只、器械不计其数。魏兵大败而回。吴将徐盛全获大功,吴王重加赏赐。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话下。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丕亲率大军征讨东吴,刘晔认为此战难以取胜。当曹丕乘船渡江时,突然得到赵云兵出阳平关直取长安的消息,不仅大惊失色,连忙下令撤回对岸。就在此时,大将孙韶和丁奉突然率领东吴水军杀出,令曹军猝不及防。曹丕上岸后,又遭到东吴大军的围攻。在混战之中,丁奉一箭射中张辽。此后,张辽病重不治而亡。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曹魏大军的损失情况,叫做“不计其数”, 意为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代周密所撰《癸辛杂识别集下?襄阳始末》中的“火炮、药箭射死北兵及坠水者,不计其数。”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曹丕征讨东吴的情节,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发生在东吴黄武三年(公元224年)。据《建康实录》载:“三年秋九月,魏大军来寇,曹丕自出广陵,临大江,兵十余万,旌旗数百里。魏文帝临江不敢渡,久之叹曰:‘天固隔我吴魏,彼有人焉。’便退。”另据《三国志?刘晔传》载,对于曹丕此次的出征,刘晔和不以为然,认为孙权必然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得知曹丕率兵来犯后,孙权立即采纳了安东将军徐盛提出的一个建议。据《三国志?徐盛传》载,徐盛建议“从建业筑围,作薄落,围上设假楼,江中浮船”,也就是在长江南岸从建业到江乘江边一线搭建木架,外面包裹芦席,加上一些五彩的装饰,修筑了大量的假城楼,又在城楼外的长江上排列了浮动的战船。简而言之就是在长江南岸摆了个迷魂阵,让曹丕误以为东吴已经集结大军严阵以待。这一计策果然使得曹丕中计,曹丕不敢轻举妄动。再加上正值长江水势大涨。曹丕无奈,只好撤军回国。

不过,小说作者在描述这个故事时,也虚构了两个情节。首先是所谓的赵云兵出阳平关。按照《三国志》相关记载,此时的诸葛亮正在忙于稳定蜀汉政局,连南征都没有开始,又岂能派赵云出兵呢?小说的另外一处虚构是张辽的结局。按照小说的说法,张辽被丁奉射伤不治而亡。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张辽死于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关于他的病因,《三国志?张辽传》中说“辽病笃,遂薨于江都”,这说明张辽是病逝的,而并非是中箭身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