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艺 | 曲艺:经典化向上向善的美学

2020-10-08 16:57:22 作者: 一人一艺 |

明末清初,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组织了类似票房形式的“诗词歌赋社”和“丝竹社”对南词曲调、节目进行研究。道光年间,南词十分繁荣,宁波城新街一带已有“崇德社”、“引凤轩”等组织。

四明南词唱、奏、念、白、表相间,主唱人要有“一白、二唱、三弦子”的硬功夫。南词常用曲调有词调、赋调、紧赋、平湖、紧平湖,俗称“五柱头”。调和调式转换较多,也有板腔变化。其演唱分为单档至十三档不等。

唱腔多是七字句,有的间隔衬字流畅动听,有的还有大段起板、间奏、尾奏等器乐段。主要乐器有:箫、笙、扬琴、二胡、琵琶、小三弦等。

演奏时,演奏员们根据自己所奏乐器特色,围绕主旋律,自由发挥,互相辉映,形成支声复调,以少胜多,音乐十分优雅。中外不少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专家,对此均有很高评价。

四明南词主要书目有:《珍珠塔》等。四明南词众多曲调,多被甬剧和宁波走书、蛟川走书等吸收和融化。

三北小锣书

三北小锣书,原名三北唱新闻,源自旧社会在外做长工的农民,在休闲时以一碗一筷作伴乐,自编自唱一些生活顺口溜、从而用以自娱自乐的一种演唱形式,相传已沿袭了很久。

后来,观城、坎墩艺人沈云卿、柴高夫等在演唱时加上一些有故事情节和新闻性的内容,便逐渐发展、转变成为俗称“唱新闻”的形式,因演唱者和所演唱的内容多发生在慈(溪)北、(余)姚北和镇(海)北(即旧称的三北)一带,故又称为“三北唱新闻”。

上世纪60年代后,艺人胡新昌借鉴了这一艺术手法进行摸索创新,以一个人边敲小锣边演唱,同时在演唱中结合一些时政方面的内容,便产生了“三北小锣书”这一新的演唱形式。

它采用当地方言演唱,一般先敲击一阵小锣借以静场,然后开唱,唱一段后又敲击小锣衔接,既给演唱者歇力,又可宣染气氛和接唱下一段内容,演唱中间可穿插说白,如此往复,直至演唱结束。

在演唱时,要求唱词连句押韵,琅琅上口和一气呵成。同时,艺人还应根据现场情况,插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笑料,以调节观众情绪和增加演出效果。演出时一般着干净整齐的便装或常用服饰即可,正规比赛或演出时也可穿长衫和略施淡妆。

表现内容80年代前多为地方新闻,后来以当地所发生的新鲜故事和配合时政宣传为多,他创作和演唱的《县长与我交朋友》等许多作品曾获省、市级奖。

现该演唱形式已蠃得了人们的喜爱。然而,它的后继者仅有3人,当地正准备以出版有关作品集、提供必要的扶持经费和培养传承者等等的办法来保护这项演唱艺术。

宁波走书

宁波走书原称“莲花文书”,又名犁铧文书,1956年定名宁波走书。约起源于同(治)光(绪)年间。流行于宁波及舟山群岛一带。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相当盛行。

20世纪50、60年代演唱区域甚广,除宁波、舟山地区外,还演唱于台州地区的临海、天台、黄岩和杭州等地,至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衰落。

宁波走书的唱词用宁波方言,有说有唱,说唱并重,辅以形体动作,表演富有生活气息。在乡村深受欢迎,有“文书唱华堂,走书唱农庄”的说法。宁波走书常用的基本曲调有四平调、马头调、赋调等。四弦胡琴是主奏乐器,也有琵琶、打琴等乐器。

伴奏者有时为主唱者帮腔、随唱和对白,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曲艺走唱形式。今曲种存少量民间职业艺人从艺(大多数为半职业艺人),个别有成就的老艺人已年至古稀,近30部传统曲目濒临失传。

主要传统书目有《白鹤图》、《黄金印》、《四香缘》、《十美图》《玉连环》、《何文秀》、《胡必松》、《双珠球》、《三门街》、《大红袍》、《绿袍》、《珍珠塔》、《麒麟豹》、《玉狮子》、《天宝图》、《文武香球》、《包公案》、《狄青平西》《紫金鞭》、《小五虎平南》、《薛仁贵征东》、《绿牡丹》等。

蛟川走书

蛟川走书是浙江宁波最具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独具的汉族曲艺曲种。追溯渊源,据蛟川走书老艺人口传,约光绪年间,一个住在镇海县城小南门名叫谢阿树(又名谢元鸿)的蛟川走书艺人,因所住小南门拱形城墙上刻着“蛟川”二字,遂以此为名,称“蛟川走书”。艺人们都认为他是“蛟川走书”的创始人。谢阿树的师承关系,已无案可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