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在汉文帝时便具雏形,为何到40年后的汉武帝才被采用?

2020-10-09 17:43:41 作者: 推恩令在汉文

无奈,汉景帝只能顺应诸侯王,将晁错于东市腰斩,但这样并未平息各诸侯王,叛乱仍在继续。大将周亚夫临危受命,先是轻兵南下,截断吴楚两军的粮道,使其无法获得食物,自乱阵脚。

叛乱的士兵们,没有了粮食供应,自然没有了战斗力,还没等周亚夫进攻,要么被饿死,要么叛散。

历时3个月,原本嚣张气焰十足的诸侯们,各个缩起了脑袋,还有不少因为兵败而自杀,也有死于战乱中的。

图丨古代骑兵剧照

经过这次七国之乱,原本诸侯王强大的局面一去不回,为了巩固这一局势,汉景帝剥夺诸侯王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减少诸侯王能任用的官吏。

虽然提出“削藩”的晁错被害,但最后还是达到了“削藩”的效果。

诸侯王们平息一阵子后,到了汉武帝时期,死灰复燃。诸侯王们逐渐恢复,本性暴露,屡次违抗政令。

笔者猜测,汉武帝应该也想过用父亲景帝的方式,通过惩罚犯错的诸侯来“削藩”,担忧会再次引发类似“七国之乱”的结局,才没有实施。

同时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农业、经济都高度繁荣。但在外政方面,即使先祖们采取和亲政策,匈奴入侵次数依旧不断增多。

图丨汉武帝画像

先前国力不足,面对匈奴畏首畏尾,如今国力强盛,再不驱逐匈奴就说不过去了,但一句老话说得好:攘外必先安其内。想要驱逐匈奴,需要先将内部的问题解决,内忧外患的局面哪个统治者都不愿看到。

为了解决内部忧患,大臣主父偃向武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实行推恩令。他吸取了晁错的经验,为了避免各诸侯的矛盾,将矛盾转移到了诸侯自身上。

想要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并不只有一种。除了此消彼长外,还可通过将诸侯势力不断细分,使其无力对抗。不费一兵一卒,便将原本强大的诸侯国分崩离析。

或许你会问,这个推恩令,明眼人都看得出是用来限制诸侯王的,为何没人站出来反对?

这还要归功于景帝所打下的基础,因为诸侯们被打怕了,如果再来一次叛乱,或许结局还会和七国之乱一样。而现在这个推恩令,虽然细化了封地,但总归还是自己的子嗣所有。

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历经三代。诸侯国势力强大的危害,从最初的小火苗,发展到了景帝时期七国叛乱这团大火,到汉武帝时期被扑灭。

如果在汉文帝时期,采取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乱局。但当时它还只是一个火苗,没有烧到身上,察觉不到。

作者:我方团队张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