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曾叫普六茹坚,李世民曾叫大野世民,事实果真如此吗

2020-10-11 22:28:13 作者: 杨坚曾叫普六

在《隋书》中的确记载着隋文帝杨坚曾使用过“普六茹坚”这个名字,不过李世民从来都没使用过大野世民这个名字。说起隋朝杨家和唐朝李家的姓氏名字和他们的家世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外公都是独孤信,所以隋朝杨家和唐朝李家其实是表亲关系。说起隋朝杨家和唐朝李家这种亲戚关系就不能不提“关陇贵族世家集团”这个概念。

关陇集团是延续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的一支军事贵族集团: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开创的王朝,然而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汉化程度很深的王朝。当北魏占据北中国半壁江山并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之时在更北边的漠北草原上正悄然兴起柔然部族,北魏为防备草原上的柔然部族南侵而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北的边境地带设置了六个军镇。

这六个军镇自西而东分别为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六镇。从内地调来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士兵在这里同鲜卑军户日渐融合,渐渐地六镇军户的身份认同取代了原有的民族身份认同,形成了鲜卑部落兵制与汉族地方豪族武装混合的独特的北魏军制。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在这里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措施:鲜卑人被要求改变传统的发型服饰,被要求改用汉语汉字,被要求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孝文帝带头把皇族的拓跋姓氏改为元姓,独孤则改为刘姓,丘穆棱改为穆姓,步六孤改为陆姓,贺赖改为贺姓,贺楼改为楼姓......这一时期鲜卑人与汉人通婚的现象日益频繁,汉人世家大族也日益得到朝廷的重用。

北魏的汉化改革加深了鲜卑民族和汉民族之间的融合,从而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然而这样的改革也同样激起了那些主张保持鲜卑旧俗之人的反对。孝文帝南迁以后六镇军户由拱卫国都的干城变成了被日渐遗忘的群体:他们不再能靠自己的军功得以晋升,而是变成像南朝那样以门第取人,一时间六镇军户的待遇骤然下降。六镇军户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公元523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镇起义。六镇起义开启了北魏王朝走向灭亡的历史序幕,就像当年的黄巾起义开启了东汉王朝灭亡的序幕一样。在北魏王朝走向灭亡的过程中高欢、宇文泰两大枭雄脱颖而出,在两人的身后是河东、关陇两大军事贵族集团:高欢赖以起家的军事力量的河东集团,而宇文泰则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核心的关陇贵族集团与之分庭抗礼。

所谓八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这其中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弼是隋末瓦岗寨李密的祖父,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唐三朝的皇后。八柱国之下设十二大将军,他们分别是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这其中杨忠就是隋文帝杨坚之父。

关陇集团是一个文武兼备、胡汉结合的贵族集团。关陇集团中的各大家族几乎都同时兼有多个民族的血统:宇文泰实际上就并不是真正的鲜卑人,而是出自匈奴宇文部,所以他其实是一个鲜卑化的匈奴人。作为关陇集团对手的河东集团其实也存在类似的现象:高欢的六世祖高隐是晋朝的太守。按说高欢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人,然而自小与鲜卑军人一同生长在边镇的高欢却是一个完全鲜卑化的汉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