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故意读错“敏”字?背后是古代避讳文化的发酵

2020-10-12 00:08:59 作者: 林黛玉为什么

而贾雨村身为黛玉私塾之师起初却不解她避母讳则说明他并没有问过林府名讳,从侧面反映当时“登门而问讳”的传统已逐渐淡化。

在家讳中另一个现象就是乳名的使用。乳名来源已久,在春秋战国即出现“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现象,这里的“名”指的即是小名、乳名。唐朝出现了更加详细的说明:“末世有官名、小名之别。”

《红楼梦》中大量乳名的出现说明通过乳名避讳名讳的现象在清朝依旧常见。如“乳名唤作英莲”(第一回)、“乳名黛玉”(第二回)、“乳名宝钗”(第四回),说明出场的女性角色的称呼都是乳名,以此避讳。

而两个例外分别是王熙凤和李纨,一个是“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第二回),一个是曾入族学读书故取学名。而贾宝玉梦游太虚仙境大喊“可卿救我”。秦可卿纳闷他为何知道自己的乳名,也反映了“妇讳不出门”的礼俗。

3.委婉语(禁忌语)

古人对于一些话题十分避讳,譬如死亡等,这些话题在今天某些地方还会用“老掉了”、“走了”等说法代替,这就是委婉语或者说禁忌语的体现。

古代就更加常见,如称人死亡,针对对象的身份不同有“宾天”、“觉大限”、“捐馆”、“寿终”等多种委婉说法。而对于殡葬类禁忌语,丧事称为“白事”,棺材是“板”、“寿木”等等。

综合来看委婉语的主要感情色彩有三种:趋吉避凶,去俗求雅和礼貌取悦。趋吉避凶的委婉语主要有上述所提到关于死亡以及疾病、鬼神、灾害等等。

前两者主要是考虑听众的感受,避免强烈的刺激,而后两者则是避讳文化发展之初就具有的功能,人们认为对于一些超自然的现象或者令人恐惧的灾害通过抽象的代称能避免为己招来灾祸。如以“走水”代表发生火灾,以“动过家”表示抄家。

去俗求雅的委婉语则大量关于厕所、大小便,怀孕,分娩及性行为,其中尤以性行为为甚。在含蓄委婉的中国文化中性行为被视为令人羞耻的事,是必须要避讳的。

为什么要避讳

1.彰显尊重

避讳的缘起就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神灵的尊重。古人认为去世的祖辈得道成仙,故而不能直呼其名。所以避讳起初是只避死者,不避生者。随着历史发展,这种对父辈的敬重渐渐保留下来,变成了对祖辈名讳的敬重,不论是否在世,都不宜取相同或者同音的字。

除了祖辈的名讳,还有先贤如孔子、孟子乃至周公等,往往在取名时不能涉及,这都是是古人表达尊重的一种方式。

2.彰显皇权

从秦始皇继位改称皇帝后,皇权至高无上的凸显便出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朕本是古人常用的自称,在秦始皇后却变成天子专用的自称。而孤也渐渐变成王爵等专用称呼。皇帝出行的车驾等都用专门的称呼。天子去世曰崩,王侯曰薨,百姓只能成为卒。

这种皇权的彰显还有一种特殊含义:皇帝为了笼络百姓,往往自称神灵在世,出生往往伴随异象,他们的名讳也和神灵一样,不能直呼。

如雍正本名胤禛,他继位后便令兄弟们改辈分为允。同辈兄弟间本无需避讳,这里便将家讳上升为国讳,为的是体现他有别于其他兄弟的身份。包括他赐怡亲王胤祥不必改名的特权,也是皇权的一种彰显。

3.统治者禁止谈论的话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统治者为了禁止某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话题。

如明初避讳繁多、文字狱层出不就与明太祖朱元璋从前的经历相关。朱元璋出身低微,称帝后不愿别人提及过去。再加之他识字不多,好猜疑便时常对文人和朝臣笔下文章挑刺。

朱元璋极其反感后宫题材的诗歌,著名诗人高启就因写下了“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惨遭腰斩,马皇后出自民间,没有裹足,元宵节京城里有人就做了灯谜:画一个妇女,光脚抱着一个西瓜。谜底就叫淮(怀)西女人好大脚。而朱元璋看到后勃然大怒,竟然将通街的百姓全都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