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故意读错“敏”字?背后是古代避讳文化的发酵

2020-10-12 00:08:59 作者: 林黛玉为什么

到了清朝,由于关外入住的统治者天然的自卑心态以及民间反清复明的浪潮兴起,清朝皇帝对于明、清乃至民族文化相关的话题都讳莫如深。

从顺治朝,因为“将明之才”被斩首的张晋彦,到康熙朝编写明朝相关的《南山集》导致三百多人下狱,乃至雍正朝“南斗送我南,北斗送我北”被理解为民族对立,“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本是歌颂黑色牡丹,却被解释为清朝统治者抢了大明朱家的天下,可以说避讳愈发严格,理解也逐渐扭曲。而这都与特定时期统治者的特殊经历相关。

避讳文化的影响

避讳无疑给民间的正常生活、官方的文字记录带来了各种不便。而因为种种原因,避讳造成的文字狱使得官场的氛围愈发压抑,同时也阻塞了官员进谏的言路,人才无法得以举荐选拔,官场更加黑暗。

对于文人诗赋内容和字眼的过分要求使得文人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尴尬,台阁体诗赋侵占文坛,这不仅导致了文化史的倒退,文坛风向标的转变也代表着从元末明初诗歌文化发展繁荣时期的终结。

诗歌诞生之初便如影相随的隐喻和象征的意义在文字狱的威胁下逐渐消失,而由于避讳不得不回避的字眼则对诗歌的表达起到了极大不利的影响。

对文人和士子的摧残和迫害不仅使一部分人丢失了文人的清高与傲骨,转而做起官场投机,还使得一部分人远离文坛和朝野,造成了明清两朝人才的匮乏。对文人思想的控制也催生了八股文。

结语

避讳文化的诞生是源于人们对先辈神灵朴素的敬仰,是古代人之间一种特殊的理解,然而随着发展却逐渐变成统治者彰显权力、禁锢思想的工具,甚至引发了多起血案,这样的转化,不由引人叹息。

参考文献

《周礼》

《小名录》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