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成之君宋真宗在即位之初差点被废掉,全靠一人才保住皇位

2020-10-13 12:56:25 作者: 守成之君宋真

封建王朝在皇权交替之时,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都会趁此机会发动政变,或者另立新君。如果处理不好皇权更替,那么帝国的命运可能发生转折。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的守成之君,他在位时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辽宋百年间再也没有大的战事。

宋真宗作为守成之君还是很成功的,北宋进入真正的繁荣阶段。但在宋真宗即位之前却是暗流涌动,当时赵恒的政敌并不少,且赵恒是个比较憨厚善良的主,那为什么宋真宗能顺利即位呢?

李氏皇后和太监王继恩密谋失败

想当年赵匡胤死后,宋皇后就曾让太监王继恩去让赵德芳进宫,然而王继恩却偏偏去找赵光义,之后才有赵光义即位成为宋太宗。自古太监很少有善类,而王继恩也同样不是个正经太监,这位深受赵光义信任的大太监,在赵光义刚死后马上叛变,真的很让人不耻。

李氏皇后是开国大将李处耘的女儿,乾德四年(966年),太祖在位的时候嫁给了赵光义。雍熙元年(984年),李氏被封为皇后。其实李氏皇后比较贤惠,和赵光义感情深厚,对子女也很好。李氏皇后为赵光义生下两个儿子分别是赵元佐、赵恒,只要孩子多那就会有亲疏远近。

就好比我们现在都开放了二胎,但多大数父母更加偏爱老二,只不过李皇后更喜欢老大赵元佐,或者说其孙子赵允升。太宗赵光义去世后,李皇后想改立赵元佐为皇帝,而大太监王继恩也参与了此事。史料记载“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

意思就是王继恩忌惮太子赵恒的英明,和李昌龄、李继勋想搞政变改立赵元佐。赵元佐是皇帝嫡长子,只不过赵元佐早在叔叔赵廷美死后就疯掉了,精神不太正常,还有暴力倾向。如果赵元佐即位,那么对于大宋的江山非常不利,赵元佐容易被人利用或者控制,王继恩可能就是篡权夺位的人。

李皇后、王继恩、李昌龄、李继勋都是太子赵恒的政敌,而赵恒此时好像并没有对皇位有太多觊觎。王继恩在找宰相吕端商量的时候,被吕端扣押,这才化解了这次阴谋政变。李皇后和王继恩的组合并不牢靠,王继恩可以说是个渣太监,而李皇后也不是个女强人,李皇后在吕端的震慑下同意立赵恒为皇帝,改立新君的阴谋失败。

李氏家族成员李继隆没有实权

李氏家族能人辈出,不仅有开国元勋父亲李处耘,还有军功卓著的儿子李继隆,而李氏皇后就是李继隆的姐姐。这最强外戚组合在当时也是权重望崇了,理论上说李继隆可是个正经的皇亲国戚,吃尽穿绝一生富贵。不过李继隆并不是那种纨绔子弟,他在军中效力,他一切权位都是凭着军功得来的,这一点很让人佩服。

李继隆是赵光义执政后期最信任的武将了,雍熙三年(986年),曾经带兵征讨西夏李继迁,击败李继迁所部人马“继隆遣刘承蕴、田敏会遇讨之,斩首数千级,获牛马、橐驼万计。”李继隆在当时可谓首屈一指的名将了。在五代时,边疆大将反杀皇帝的桥段很多,“黄袍加身”的戏码是一再重演。为了避免这一幕,赵匡胤称帝后采取了一些列措施,赵匡胤把原宰相的权力分为三大部分,设立了政事堂、枢密院、三司,分管行政、军事、财政。

对于军权赵匡胤分得就更加复杂,统兵的是三衙,分别是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三衙拥有统兵权,而没有调兵权。枢密院有调兵权,但没有统兵权。这样军权就能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此时的李继隆就是如此,就算他军功再高,也无法调动军队。

假如李继隆想帮姐姐另立新君赵元佐,那也是有心无力,没有军权就意味着没有实力,他拿什么来抗衡皇权,并且李继隆还是个很识时务的人,也并没有反叛的心理。既然李继隆这个强大外戚用不上,李皇后和王继恩就只能孤军奋战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