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歌》背后的迷局:刘邦为何要选择柔弱的汉惠帝刘盈做继承人

2020-10-15 00:55:37 作者: 《鸿鹄歌》背

《汉书·萧何传》云:“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由此可见吕后的杀伐决断之果敢,绝不在刘邦本人之下。她在老臣萧何的帮助下,那位叱咤风云、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大将军韩信,就死在了一个小女子的手中。消息传来,刘邦虽然没有表示赞赏,也没有表示反对。刘邦对萧何的奖赏,实际暗示着对吕后举措的肯定,这是不言而喻的。

至于除掉彭越,刘邦虽然处心积虑弟罗织罪名,虽然把彭越抓了起来,尚在犹豫不决之际。《彭越传》云:“上赦以为庶人,徙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东,欲之雒阳,道见越。越为吕后泣涕,自言亡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诏与俱东。至雒阳,吕后言上曰:“彭越壮士也,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令其舍人告越复谋反。廷尉奏请,遂夷越宗族。”由此足见,彭越之死,完全是吕后造成的。如果不是吕后的建议,彭越也绝不至于死于非命,更不至于落得“葅醢”(制成肉酱)的悲惨下场。

所以,从根本的政治利益上看,刘邦与吕后这对夫妻是一致的。消灭外姓人对最高权力的觊觎,是他们共同利益所在。从这个层面上说,吕后是刘邦不可或缺的助手。不到万不得已,刘邦绝不会动吕后的。

制约之举

韩信、彭越是汉初功臣中最强的两位,是吕后出手弄死了他们,这种雷霆手段和不凡见识,就连刘邦也不由得在心中暗自钦佩。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刘邦在韩信、彭越死后作出如下判断:所以只有吕后在,其余功臣绝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刘邦与吕后之间在利益上也存在矛盾。他深知,吕后对他怀有很大的怨气。且不说刘邦起兵之时,娘家人如何鼎力支持刘邦。另外,刘邦好色成性,多年来对她冷落。就连儿子刘盈、女儿鲁元公主都不疼爱,逃亡过程中,多次将这一对儿女踢下车,只顾自己逃命。刘邦登基之后,对自己和儿子刘盈不闻不问,一心宠爱戚夫人和她生的赵王如意。鲁元公主虽是女儿,但可是嫡出的金枝玉叶,而刘邦给她的封地,还不如庶出的儿子刘肥的一个零头。这种厚此薄彼的安排,如何能让吕后心服。吕后对此恨得是咬牙切齿。

刘邦是要想将身后的权力全部交给他的亲生儿子,子子孙孙,万世不绝。吕后则是想让他的吕氏家族也在最高权力圈中也要分上一杯羹。也就是说,吕后并不想推翻大汉朝,只是想让她的娘家——吕氏家族也要享有同等地位。因为在刘邦的起兵之处,吕氏家族出钱、出人,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如果汉朝是一个巨大的股份公司,吕氏家族最低也有40%以上的原始股。如果吕家不能得到与刘氏相同的待遇,性格强悍的吕后,无论如何也是咽不下这口气的!

吕后心中的这点打算,刘邦早就看得清清楚楚。他虽然甚至很理解妻子的想法,但为了维护刘氏的家族的根本利益,是绝不肯让外戚吕氏与皇族刘氏并驾齐驱的。所以,为了防止身后江山变色,他利用最后一点时间,做了最大努力对吕后以及吕氏家族做了最大程度的限制。

随着病重日甚,刘邦知道自己很快就要不久于人世了,遂召集陈平、王陵、周勃等人到场,刑白马而誓:“从今以后,凡不是刘姓的人,一概不许封王。凡是没有立大功的人,一律不许封侯。谁要是违反这个盟约,天下人就共同讨伐他!”这与其说是防止外姓人篡夺刘氏天下,还不如说是为吕氏量身定做的一条规矩。他广封刘氏子弟为藩王,像齐王刘肥、吴王刘濞等人,将其依为屏藩。而且,他还私下对人说:“安刘氏者必勃也。”暗中把功劳很大、能力强但行事比较低调的周勃提拔到重要位置,以为防范。可见,所有这一切布局,不仅是为了防止外姓人,更是在防着吕后和吕氏家族。

此外,刘邦也知道大将樊哙是吕后的妹妹吕嬃的丈夫,担心他依附其作乱,临终前下令杀掉樊哙,以绝后患,但因为陈平耍滑头自保而未果,樊哙得以不死。由此可见,刘邦对于身后的布局是非常周密的,全局性的,而且持续多年,是一个庞大的完整的计划。宗室、外戚、功臣个集团相互牵制、相互掣肘,以确保刘氏家族掌握最高权力万世不绝,他也可以安心地魂归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