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以善终:唐朝第一名将,为啥能多次化解人生危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第一名将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小饱读兵书,见识不凡。他的舅舅是隋朝名将韩擒虎,每次二人纵论军事,都让老韩对这个外甥刮目相看,赞不绝口。朝臣称李靖有“王佐之才”,宰相杨素抚着坐床对其说,“卿终将坐此”。因为有看得见的伟大前程,所以,李靖最初对隋朝一直抱着幻想,也因此给他带来了人生中第一次杀身之祸。在他还是一名副县长的时候,侦察到太原留守李渊有起兵造反的迹象,这位忠心耿耿的隋朝旧臣打算前往首都告发,但因道路受阻,未能成行。李渊打下长安后,捉住了李靖要斩首示众,就在临刑前,李靖疾声高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表白,深深打动了了爱惜人才的李渊,李渊觉得这个人谈吐不俗,因而释放了他。李世民欣赏其才识胆气,将其收入幕府。
李靖人生中的第一次危机是因为站错了队,险些被杀,差点遗恨终生。李渊坐上了龙椅后,派李靖攻打萧铣,却又给了李靖极少的兵士,李靖受制于要塞而迟迟不能进击,李渊猜忌心大起,想起了旧怨,密令刺史许绍处死李靖,许绍爱惜李靖才干,上表求情,而李靖则率领八百士卒大败蛮兵,解了王爷李孝恭的危机,以自己的军事奇才,化解了又一次杀身之祸,捷报传到京师,李渊自我解嘲的为自己脸上贴金,“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李靖杰出的自我救赎,缓解了信任危机,也一劳永逸的解除了李渊对自己的猜忌。自此后李靖大展军事绝学,先后平定了江南和岭南割据势力,剿灭了多处军事反叛。
李渊因“玄武门之变”禅位后,李世民即位,李靖仍然是大唐帝国军事上的王牌将领。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边境烽火狼烟,突厥人大肆寇边,太宗令国防部长李靖率师抵御,李靖兵贵神速,巧计连环,在大败突厥人的同时,清剿并俘获了隋朝的伪齐王和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萧皇后,后李靖进军阴山,杀敌一万,俘虏十几万,与另一名将李绩联手灭了东突厥,解除了唐朝长期的边患,洗刷了唐太宗向突厥人屈尊降阶的耻辱。也正是因为这次无与伦比的战功,让李靖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自古功臣有功高震主的嫌疑,李靖班师回朝后,被御史萧瑀弹劾治军无方,纵容手下将突厥人的宝物劫掠一空。这其实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因为大臣妄自猜测李世民一定会位倍加猜忌李靖,为讨皇帝欢心而已。难能可贵的是李靖与众不同的表现,李靖不为自己辩解,因为他太清楚历代名将因此而带来的杀身之祸了,李靖只是低头认罪,并多次向皇帝请旨治罪,这种低调而高明的退避三舍,让李世民大为动情,不仅优加诏许,而且特旨由兵部尚书晋升为宰相,即使如此,李靖也惶惶不安,每次朝议时,“恂恂似不能言”,一种看似碌碌无为实则韬光养晦的高明策略。
这也就是唐太宗能够知人善用,体察入微,但也与李靖的处事冷静,深惧盈满不无关系。要知道,此后功勋卓著功成名就的侯君集就做不到。说到侯君集,也险些给李靖带来了牢狱之灾,因李靖劳苦功高,誉满天下,唐太宗就让李靖教习侯君集兵法韬略,李靖奉旨教习,不料后来侯集反咬一口,向李世民诬告李靖有反意,因为每次教到精微之处,李靖就闭口不言,侯君集据此诬告李靖藏有祸心,留私是为了谋反。李世民听后,责备李靖,并斥责其暗怀不轨,这可是李靖一生中最为忌惮的事情,李靖襟怀坦荡的禀告唐太宗,不是我有祸心,而是侯君集想图谋不轨,因为,我所教授其策略足以安抚天下,征讨四夷,但此人并不满足,所以有异志也。太宗将信将疑,对此二人不置可否,其实内心里多少还是对李靖不放心,这也让李靖自此以后处事更加的勤勉恭敬。有一次,侯君集骑马过尚书省数步而不自知,李靖私下里对人说,侯君集意不在人,此人必反。贞观十七年,侯君集果然与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泄被杀,唐太宗方悟李靖先见之明。
李靖即使位高权重,也一直忧心忡忡,担心自己成为皇帝功高震主猜忌的对象,在担任宰相满四年后,说什么也不干了,唐太宗再三挽留,李靖借口足疾,言辞恳切辞任。太宗感动的说,“朕观古今,大凡身居高位者能够止足者少有,不问贤智,莫相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李靖功成身退,从此闭门养病,直到溘然长逝。李靖病逝时,唐太宗泪流满面,追赠司徒,并州都督,陪葬于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