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鸠鸟到底是何方神圣,它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2020-10-15 11:16:22 作者: 历史上的鸠鸟

传说在古代的岭南地区有一种毒鸟,比鹰略大,前半身像鹰后半身像孔雀,足有三趾,走路或者嘴喙都会发出“邦邦”的声音,声音阴骘而幽深,如年迈的守夜人敲着羊皮鼓,令人不寒而栗。它的羽毛大都是紫色的,腹部和翅膀尖则是绿色的。更恐怖的是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杀人以无形。那么,这种鸟到底是什么,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

它就是鸠鸟,就是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鸠”。鸠鸟本身并不产生毒液,而是靠吞噬毒蛇而产生毒液。据《草木子》记载:鸠鸟吃下毒蛇以后,鸩肾就会分泌出含有强烈气息的黏液,将蛇毒萃取出来,并开始煎熬毒药。蛇毒被逐渐分解,并随着汗水渗透到鸩鸟的皮肤上,进而全部留在了鸠鸟的羽毛上。因此,鸠鸟的羽毛含有剧毒。但是鸩鸟的肉却是无毒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美味。

古代岭南的猎户捕杀鸠鸟,将鸠鸟的羽毛高价卖给那些北方的土豪,去做些隐秘的勾当。而当地人更看重鸩鸟的眼睛,这些眼睛是朱红色的。这些猎户会将鸠鸟的眼珠挖出来,在水银中浸泡一个月,鸩眼就变成红润可爱的宝石,被用来做装饰品。

在古代,鸠酒一直都是杀人的利器。早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中就已提到用鸠酒杀人,无颜色无味,饮之令人立即毙命。实际上,鸠酒并非只是用鸠鸟的羽毛,而是在酒中同时掺入了某种毒物(例如乌头、毒箭木、毒芹汁等等),不过人们习惯上也都叫它鸩酒。鸩酒不是可以随意配置的,这需要高湛的技术,因此还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职业叫“鸩者”。在配毒的时候,他们在犀牛角、兽皮的保护下,小心翼翼地配制毒药,稍有不慎,自己就会先玩完了。

正是由于鸠毒太过于残酷,因此被很多人人视为禁忌,坚决反对使用这种奇毒。据史料记载:在晋朝的时候,朝廷曾下令严禁鸩毒,并不准鸩鸟过江。当时石崇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时,曾经捕获了一只鸩鸟雏。后来,石崇因此事被告发,虽然他最后免于处罚,但是朝廷命令他立即将鸠鸟烧死。而到了东晋,王饶竟然向朝廷进献鸩鸟,晋穆帝司马聃大怒,下令把王饶鞭打二百,并把那只鸩鸟当众烧死在京城的十字路口。

宋代之后,鸩毒的使用并没有被抛弃,直到明清两代仍然有人使用。但在这之后,一方面在一些所谓仁义皇帝的围攻之下,鸠鸟是越杀越少,而另一方面一些狠毒的统治者大肆使用鸠毒,最后在他们双方的围攻下,鸠鸟被暴力彻底地从历史的天空抹去了。如今,我们只能使用过往文字来复原它们凌厉的形象了。

总之,鸠鸟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并且身携剧毒,但最后因为人们的捕杀而灭绝了。鸠鸟本身并没有错,只是人心太坏了,将人的险恶都归咎在了鸠鸟的身上,鸠鸟也是受害者。各位,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