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合肥是淮河一线的重要城市。这里在曹军的手中,令他寝食难安。虽然东吴有长江这道天堑,但如果拿下了合肥,就等于将战线向北推移到了淮河。彼时,淮河也会成为其天然屏障。双重保障,总好过单纯的寄希望于长江。
孙权的目标,是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东吴的又一道防线。他虽然没有谋求天下的大志向,但终归是要追求自保。如果合肥在曹军手里,那么东吴岌岌可危。他们会将这里当成兵站,当成战略点,进可取江南,退可守中原,孙权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
2. 进无可进,只得啃硬骨头
因为合肥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过关键,所以曹家将其视作手中至宝。如果从其他路线攻击,曹军极有可能趁机攻占东吴的大本营。如果曹军从濡须坞进发,不日即可到达建业,朝发夕至。而城中兵力空虚,又如何能抵挡曹魏大军。
而襄阳,是一块更加难啃的硬骨头。如果襄阳被围,那么周边郡县的军队必然星夜驰援,那时候还是无功而返。而且,襄阳再往北,并不能直插曹魏腹地,还会有很多的阻力。倒不如选择合肥,一旦城池攻下,那就是一片通途。
打合肥,对于孙权而言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即使他不再继续北伐,那么也可以有效的阻止曹魏军队南征东吴。一旦合肥失守,对于曹军而言南下就变得异常困难。战线拉的太长,补给跟不上,而且如果失利,大军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从打合肥来看,孙权的眼光还是非常长远的。只要拿下此地,可保东吴无忧。到时候,东吴就成了悬在曹魏头上的利刃,也增添了对付蜀汉的资本。不过此人的军事能力实在是太过差劲,他宁愿相信曹魏的假情报,也不愿听从自己人的劝阻。
在三国鼎立,群英争雄的年代,孙仲谋如若不是有长江天堑,他不可能坚持那么长的时间。与曹操相比,他就像一个初生的牛犊,虽然勇猛果敢,但是少了几分历练。也有可能是得位太过顺利,没有练就曹孟德那一身的"奸邪狡诈"。
打合肥没错,错就错在战略和时机上。还是怪孙权,太过急于求成。
(三)、时局所致,故顺势而为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孙权家并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在江东的根基并不是很深。完全仰仗其父亲在黄巾军起义和讨董联盟中招徕的军队,才可以立足。孙权比其父兄,还是差着很多的。他将战争,当成了一种建立个人威望的方式。
1. 转移内部矛盾,得以站稳脚跟
当初孙权上位时,多亏周瑜不遗余力的辅佐,才让其主公之位坐的安稳。以顾陆朱张,吴郡四姓为代表的衣冠子弟,在东吴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孙权为了得到这些显贵们的支持会,不遗余力的讨好他们,以至于"郡吏常有千数"。
这些家族盘踞已久,根深蒂固,一直到南北朝时,还非常兴盛。甚至,直到唐宋时期,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一直很高。而这些人打心底里都是看不起孙家的,的确,孙权家族除了拥有军队以外,没有什么能和他们相比。
为了防止这些人势力做大,威胁到自己统治,孙权需要通过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合肥,又是战略要地,攻打合肥,可以一举两得。
若是得胜,那么就有了图谋中原的资本;而不论是胜是负,东吴的权贵们侧重点都会放在战争上,而不是想方设法的找茬和争名夺利。
2. 蜀汉眼看壮大,岂能坐视不管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自古以来,入主江南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顺流而下。而荆州三郡,在蜀汉的控制之下,这等同于刘备掌握了主动权。而两者处于一种微妙的同盟关系,当时最大的威胁又是曹操,那肯定应当先打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