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名士司马徽从前说道“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全国”,可是刘备得了卧龙、凤雏两个人,手下还有一帮杰出的文臣武将,又占据汉室正统这杆大旗,仍是没能“安全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有许多,如关羽丢了荆州,蜀汉人才匮乏,诸葛亮军事上有所短缺等等,但我要说的是刘备集团之所以没能完成灭曹兴汉的希望,是由于他们的战略方向有很大问题。之所以呈现这种问题,是由于诸葛亮的《隆中对》。
刘备在荆州依靠刘表时,荆州名士司马徽对他说那些儒生都是见识肤浅,此间只要卧龙、凤雏。徐庶也向他引荐诸葛亮,后刘备草庐三顾总算请到了诸葛亮,期间诸葛亮凭仗《隆中对》一举打动了刘备的心,坐稳了军师的位置,刘备曾慨叹道:“我得先生,如虎添翼啊!”
客观的讲,诸葛亮的《隆中对》提出的军政战略的确是刘备集团的最好战略,由于北方的曹操占据有利地势,南边的孙权占据有利地势,这两大势力都得到内部士族阶级的认同,刘备此刻的确不可能与他们争锋,只能图刘表的荆州、刘璋的益州。后来曹操兵败赤壁,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公然如愿得到了荆州和益州,形成了三分全国的局势。《出师表》就像一个剧本,事实上这全部的全部竟然真的都是依照诸葛亮写的剧本走的,可见到刘备鼎盛时期为止《出师表》这个剧本的确是正确的。但为何关羽后来丢掉荆州后,刘备集团的局势的扶摇直上,刘备身后,诸葛亮承继他的遗愿坚持北伐也遭到失利,诸葛亮身后,蜀汉是越来越虚弱,终究被灭了,这全部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以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有个极大的错误,这个错误由于联系到蜀汉政权的战略大方向,终究导致了灭曹兴汉计划的完全失利,导致了蜀汉集团的灭亡。
陈寿的《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初见刘备说到的《隆中对》原文其间一段是这样写的: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豪,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全国有变,则命一大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诚,汉室可兴矣”
这句话大致是说让刘备先取荆州站稳脚跟,再取益州树立蜀汉基业,然后派一员大将镇守荆州,刘备自己坐镇益州;比及“全国有变”就让荆州大将攻取宛、洛,刘备率益州军出秦、川,从双面夹攻曹魏政权,终究到达复兴汉室的希望。这个全体的战略的确没错,但有个当地搞错了,就是诸葛亮让刘备坐镇益州,再派一大将守荆州,我觉得这儿错了,应该是刘备自己坐镇荆州,再派一大将守益州,待全国有变,从两方出军夹攻曹魏,复兴大汉。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诸葛亮说的刘备坐镇益州,一大将守荆州的做法。
刘备派的是大将关羽守荆州,自己和诸葛亮运营益州。后来关羽丢了荆州,为什么会丢荆州?由于关羽不适宜守荆州?为什么不适宜?由于关羽有个缺点就是太傲气了。关羽其他方面都很满足守荆州的条件,军事能力强,威望又高;刘备义兄弟的身份弥补了他身世的缺点,让他可以在政治层面安稳荆州内部的士族;但关羽这个人过分傲气,交际不可,不能处理好与孙权集团的联系,要知道荆州处在魏、吴两国之间,交际是很重要的,一个欠好就会面对两方夹攻,刘备身处益州远水解不了近渴,刘备集团一国之力姑且不能与两国联合相抗衡,更何况仅仅一个荆州,所以关羽丢了荆州。可是除了关羽蜀汉阵营的确没有比他更适宜的人镇守荆州,由于诸葛亮作为军师要在益州辅佐刘备,这就是这个战略的失误导致刘备不得不让有严重缺点的关羽守荆州,荆州一丢,终究导致了刘备政权的全盘失利,复兴蜀汉成为泡影。哲学里有句话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在他开端提出的时分的确是正确的,可是比及刘备有荆、益二州之后,由于刘备集团没有适宜守荆州的人选,应该进行人员上的调整,即让刘备和诸葛亮守荆州,再选一大将去守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