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诸葛家族,为何会走向没落?

2020-10-21 18:31:37 作者: 以诸葛亮为代

2、诸葛亮丰功伟绩带来的巨大声誉

说到诸葛家族,我们便没办法抛开诸葛亮不谈。诸葛亮既是诸葛家族的代表人物,也是三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更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中都占据重要地位的忠臣名将。他的事迹后世被传为佳话,他本人也被当成是“忠臣”的典范。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勤勤恳恳,呕心沥血,帮助刘备建立蜀国,光复汉室,又在刘备死后重视后主。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事实上许多手握大权的大臣在所事君主驾崩而新皇年纪尚小、威慑力不足时都有乱政专权甚至谋权自立为皇的意图和做法。如三国时期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便是权臣乱政的例子。

难有人如诸葛亮这般忠心不二,竭尽全力的守护先皇打拼下来的江山。也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让他成为三国时期最为人所熟知的人物之一,不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声誉和地位,诸葛家族大兴,踞身而为当时的八大家族之一。聚散天涯难抵时势变迁

在合乎时势的环境下成长至如此庞大的诸葛家族却在南北朝时期逐渐衰败。了解了士家大族兴起的环境以及诸葛家族的渊源,我们便为了解诸葛家族在南北朝时期衰落的原因有了一定的储备。总的来说,诸葛家族衰败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时势的变化和家族本身的凝聚力不够强上。

1、难迎合儒家主导思想

在经济基础未发生极大转变的前提下,因为儒家思想地位愈发的巩固,士家大族的地位才能持续维持下去。但“儒家独尊”并不对所有的士家大族都是有利因素。一些并不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士家大族更是如此。诸葛家族所代表的治国理政思想更加的偏向于法家学派。

据《魏氏春秋》记载,诸葛亮为了对臣子和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条列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以明令能知能行的行为准则。至今诸葛亮所著的《法检》两卷、《科令》两卷、《军令》三卷依然得以保存下来。诸葛亮执行法律,史称“刑罚峻急,上下震恐”。由此可见诸葛亮是推行法治的,这与儒家治国理政的思想相悖。

诸葛家族既然不以儒家思想作为主导思想,也就难用儒家思想培养人才。因此诸葛家族中的人才都不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这在儒家思想主导作用不是很明显的时候尚能发挥余力。

但随着儒学地位逐渐的提高,其他学派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学习其他学派思想的人才也难以得到重用。因此诸葛家族中的人才在政治中发挥的作用也开始逐渐变小。

2、时势变迁

南北朝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社会秩序混乱。经土地兼并逐渐兴起的田庄经济本就是对劳动力进行剥削的产物。在动乱的年代里,百姓的生活更雪上加霜、难以为继。

因此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农民起义纷纷涌现,较为出名的有孙恩卢循起义、盖吴起义、刘举起义等。士家大族的地位下降,本就人才稀少的诸葛家族更难有施展的空间。

九品中正制带来的“累世公卿”现象导致了权力的流动性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家大族子弟从出生时便注定了要成为官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治国理政方略的积极性,因此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难以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也就注定了这种制度最终要遭到淘汰。

九品中正制度的淘汰也就代表着“累世公卿”的现象将减少,也变相的意味着对士家大族的削弱。到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依靠学识选拔优秀的人才参与政治,既能为朝廷输送优质的人才,又避免了士家大族扩大自身的权势对皇室的统治造成威胁。

儒学独尊之后,作为官方的执政理念,儒学被一代又一代知名的儒士加以总结和完善,成为了越来越成熟的治国理念,这也导致了其他的学派难以有立足之地,最终被儒学同化。那些以其他学派为指导思想的士家大族也避免不了被同化的命运,经过“思想改造”后,士家大族已经不似从前了,诸葛家族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