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书展观感记

2020-10-21 18:30:31 作者: 潘家园书展观

作者 | 千卷花萼楼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万阅典藏第二届古旧书博览会# 潘家园书展观感记

获知10月15日书展开幕,心动悦盼,想听听各位名家对疫后行业发展的见解。天地赐福,恰逢家女降生,好不热闹,在安顿好幼女出院后,于18日赶在闭幕前一日才奔赴潘家园。

这是一次熟悉又不同的书展,熟悉的是面孔,自18年起每年打卡春秋两季书展以来,很多参展商和参展古籍也都混熟了,虽“新坑”不多,但仍掩藏不出我借机学习的欣喜之情。说不同,是我越来越看中看展期间与同业交流的机会,这也是看展比淘书更有收获之处。

先逛常设摊位。书展临时新增的那些玉石手串类摊位如乡下赶集一般火热,我却避而不见,没有意思。在众多旧书摊里,旧书多而古籍少。在成春书摊前,一部乾隆版全6册大开本《古文雅正》,一下吸引了我,除首册书衣脱落,堪称美品。与摊主大哥边聊边赏玩,标价7500,最低5500,我没议价,过眼即所得。另外一套重修过的道光版《金石苑》,也是大开本,十分难得,心中暗暗比较着自己收藏的《金石索》,还是大开本看着舒服。老板说现在玩金石的人多,所以这类工具书好卖。我是反其意而行之,不管金石热不热,我是把这类书统统当作学习古代版画及了解古代生活史的机会了。

其实,一年当中很少来潘家园,虽然都在北京,距离却不算近。遇见有脸缘的老板就多聊几句,有好东西也愿意入手。在另一个摊位上,摆着一套品相完美的大开本《钦定春秋》,全20本缺1,册册完整,老线装订,无函套。我抬头看了下这位戴贝雷帽穿牛仔的20多岁“摊主”,报价1万2。话不多,聊不起来,只叹自己没有遇到这套书的原主。

转来转去,扫过一个个书摊的旧书,只想从中寻找线装本或手抄本,可是凤毛麟角。最终只买了3封旧书信、一种手抄及几张旧花笺纸。

一直想刻藏书章,难得来潘家园一趟,希望能圆梦。在旧书摊尽头拐角处,就有一个刻章的小摊位,便询了价讨论起刻字内容,后来才了解到,这个不起眼的摊位,是有“天下一刀”之称因刻肖像印而闻名的舒先生的,舒先生已经给国内外不下100位名人刻过肖像章治过印。我便一口气定了3枚印章,且听从舒先生的建议,从宣纸店买了西泠印社顶级的朱砂印泥。

办完刻章的事,这时已下午4点半,才到古旧书交易展区,匆匆过一遍,寂寂寥寥,一如去年秋日的落叶。偶然发现了半部《金索》,与我的《石索》正好做配本,可最终还是捂住口袋,没有开口问价,买买买固然很爽,书展买书我却仍十分谨慎。在热爱与自由之间,有时会选择现实。

肚子饿了,打算回通州,再次走过书摊区,十家有八家已收了摊,我在零散不多的杂书里看到了那本《中国肖像画选集》,就拿过来一边假装认真地看,一边砍价,短暂议价后果断拿下。这本南京博物馆出的精装书,汇集了我喜爱的 曾鲸及其他明清人物画家的经典画作,曾想买下因嫌贵而作罢。

我很喜欢 蒋兆和先生给杜甫、张衡、李时珍、祖冲之、刘徽等历史名人造的画像,蒋先生笔下的古人如邻家老人,把历史的隔阂打破了,但时空感没有减弱,反而引发人们更强烈的穿越念头。但我也怀疑是不是古代画家就这样画人物。其实是挺失望的,我们都见过很多古人画像,面如卡通或戏曲脸谱,生硬呆板,多是臆造,包括除清代帝王朝服像之外的其他朝代帝王像,犹如皮影。当看到张卿子和徐渭的画像时,我才放心了。原来我们中国传统 人物画也是很讲究比例和透视关系的,对比同时期西方文艺复兴追求的“人性高于神性”理念,很奇妙的是,东西方之间人物画风格默契地相似。

总结几句:看展的心态是来交朋友。线下淘书一般比线上贵,但也能淘到好东西。不要总抱着捡漏的心态,双方都合适就行。古籍永远是个圈子,生意本质上也是圈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