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泄题换题的故事当中,浅析对唐朝科考的认识

2020-10-21 20:07:16 作者: 从泄题换题的

从泄题和换题的事件当中,可以看出唐朝的考题是有统一标准的,不是考生自由答题,而是受到考题的限制,只能针对考题做出回答。同时唐朝科考还有另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开放包容,例如乔彝换题,在考生的要求之下,主考官为之重新改了题目,由此可见,科考也有开放包容的一面。

除了泄题和换题之外,唐朝科考还有很多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或多或少的说明了唐朝科考的某些特点。诗赋的创作是需要押韵的,当然考试不能随意的换韵,必须听从出题人的安排,需要换什么韵是由出题人决定的。诗和赋的押韵是不一样的,所以通常区别开来,诗的押韵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而赋的押韵则相对较难。

关于诗赋的押韵,在晚唐时期,有一个关于作诗赋的美谈,主角是温庭筠,此人非常善于写诗赋,有一个外号是“温八叉”。之所以有这个外号,是有来历的,温庭筠参加考试的时候,天气非常冷,受到当时取暖设备的限制,温庭筠每次写一会,就要将双手交叉进入袖口当中取暖。由于温庭筠非常的有才,所以他每一次从袖口抽出手之后,就能下笔一句,因此被称为“温八叉”。由此可见,诗赋的押韵也是一种统一考察人才的标准。

另外,唐朝的科考也有字数的要求,包括最低字数以及最高字数,这也算一种限制,但是唐朝由于开放的氛围,导致有的考生虽然字数不够,但是却依然能够被录取。例如考生祖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考题需要考生写出八句,但是祖咏却只写了四句。当主考官看到这四句诗的时候,非常震撼,虽然字数少,但是情景都交代的清楚明朗。所以,即使字数没有达到规定限制,但是因为诗写的好,所以祖咏被录取了。由此可见,唐朝的科考是比较开放宽松的。

结语

唐朝的科考在考题上有一个特别的变化,就是重视考生的个人主观能力,这一点体现在诗赋上,诗赋的创作本身不似填空题一般僵硬,同时让考生有了自我发挥的能力。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以诗赋为主的变化,体现了科考变化的特点。

诗赋的考察在很大程度上,是录取的统一标准和考生的个性发挥两者相结合的体现。一方面,录取有统一的标准,例如诗赋的考题范围,押韵字以及字数等都体现了统一标准的特点,这也是科考的重要特点,只有拥有了统一的标准,朝廷才有可能给出拥有时代特色的考题,这样一来,被录取的考生其实就是朝廷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考生可以发挥个人特色,虽然有了统一的标准,但是这并不代表限制了考生的思维,考生依然可以发挥个人的特色。

唐朝对人才的选拔是宽松的,这是唐朝科考的一个显著特点,跟后来的明清相比,唐朝的科考更有利于考生才能的发挥。由此可见,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科考特点,明清时期僵硬的八股取士,说明了当时专制色彩浓重。唐朝时期科考录取宽松,说明了唐朝开放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全唐文》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