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权臣高澄被厨子刺杀背后:他和他的团队已有预感,却防不胜防

2020-10-21 23:16:57 作者: 东魏权臣高澄

更有高澄的亲信崔季舒,在高澄死前几日,无缘无故地在北宫门外,当着朝廷大臣们的面,朗诵“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的诗句。高澄是大将军,高澄下世,他们这些做部曲的当然无法生存,可是一位高澄亲信,为何居然当着大臣们的面说这样不吉利的话?

在古代,童谣并非无缘无故,很多童谣其实都是成人们编的,而成人编童谣总是有目的,因此童谣往往是成人们不便于明说而借童谣之口传颂的预示。所以,高澄死前的童谣就不是空穴来风。

崔季舒朗诵的诗句则比童谣更加明显,他似乎已经预料到危险的来临,可是又无法明说,因此当着满朝亲贵的面似乎没头没脑地发出警示。

有什么是可以预料却又无法明说的呢?四、最大受益人,大智若愚高洋的反常

如果确切知道是谁要害高澄,不仅用不着示警,而且以高澄的地位和权势,随时可以将此人抓获并诛杀。

之所以要进行一些莫名其妙的警示,是因为对手可能不仅仅是一两个人,或者一个小团体,而可能是一个大群体,这个大群体是高澄无法武力解决的。

以最大受益人就是最大嫌疑人的原则,高澄的弟弟高洋无疑是最大嫌疑者,因为高澄死后,高洋成了替代者,最后成了北齐开国皇帝。

高洋本人深沉有大度,而“内(心)虽明敏,貌若不足”即我们平常所说的面带猪像,心中嘹喨,属于大智若愚型。

高澄对高洋有很深的忌讳,也正因为高澄对高洋的猜忌,因此高澄常常对高洋的气质长相进行嘲笑:“如果这样的长相都能称帝,那就和相法矛盾了。”

高澄对高洋的猜忌,表现在他受禅前,准备拟一份称帝后对百官的任命名单。这是一项重要的人事活动,高澄身边的亲信都参加了,却唯独没有亲兄弟高洋。

高澄死后,高洋的表现却异于平常。

高澄突然被刺的消息传开,大臣们无不感到震骇,只有高洋神色不变,带着手下人将兰京一帮人未经审判就全部斩杀,接着宣布:“大将军(高澄)只是被奴婢刺伤了。”

于是,高澄的死被掩盖起来,为了不走漏风声,和高澄一同被杀的陈元康,尸体被秘密处理,之后说他出使南朝。直到4个月之后的第二年正月,高澄的死讯才被公开。又过了4个月后的5月份,高洋受禅称帝。

高洋为何要立刻杀死兰京等人?又为何将高澄的死掩盖4个月?这让当时朝野上下“莫不惊异。”

既然惊异就说明不正常。

因为人们对高洋有理由感到不正常:

1、高澄死于北城,而公开的显示,高洋是在城东。邺城是座大城,从城东到城北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敌我不明,高洋如何就带人迅速赶到将人犯抓获,唯一的可能,高洋当时并不在城东;

2、高洋平时是“深沉有大度”,是个三思而后行的人,可是高澄死后却一反常态,突然变得果断,更走到了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极端,在事情还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就轻易下了结论;

3、掩盖高澄的死亡,又在宣布高澄死亡的4个月后,高洋就受禅称帝。

因此,高澄的死和高洋有很大关系。

可是,如果高澄的对手只是高洋,就不存在上述拐弯抹角的童谣警示和崔季舒面向大家朗诵诗句了,之所以如此,因为高澄还面对着满朝的鲜卑功勋贵族。

相比西魏的宇文泰,和南朝的梁,高欢建立的东魏是比较腐败的,缘由就是他的鲜卑功勋贵族们对百姓的残酷掠夺。

高欢的手下都是六镇的镇军,是不事生产的鲜卑职业军人,在北魏时的塞外,面对生活习惯和文化的本民族百姓还好,可是来到中原对农耕民族的汉人就显得残酷了。

高欢本人也想改变现状,他曾问计于汉臣杜弼。杜弼非常廉洁,他看到东魏问题的实质就是功勋贵族对国家的破坏,因此建议将这些人统统除掉,可是高欢需要这些能打仗的手下为他打天下,因此没有答应立刻实施,但是对问题的严重性高欢是看得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