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关羽开读书会,来来去去只读一部《春秋》

2020-10-21 22:33:25 作者: “武圣”关羽

极少民间形象会像关羽这般,被多个宗教所崇拜塑像,而遍布乡村古镇的武圣宫里,这位武圣又手持卷书沉浸于阅读,将那柄青龙偃月刀交与一旁的周仓。作为神像的关老爷跟许多被奉为神灵的人物形象不同,他似乎都不与朝拜者交流,他不与外界各种目光对接,不去理会世间的种种言语,对那些形形色色的诉求、对他前方摇曳的烛火、升腾的青烟看起来熟视无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如果关羽创办一个读书会,想必一年到头都会是解读《春秋》,司马迁称《春秋》为“天下仪表”“礼义之大宗”,为一本书建立一个读书会并不过分。本文作者正是因参加了武圣宫的一个读书会而引发了《春秋》在当下阅读意义的思考。类似于《春秋》这样的经典,指向的是“沉静的阅读,却自会透出思想的静穆,人格的力量”。

世界读书日的第二天,我参加了一场发生在武圣宫的阅读会。这是一场公开而又隐秘的阅读会。说公开是许多人都看到了那样的画面,说隐秘是它或许只发生在少数人的心灵深处。关圣帝一成不变地向我推荐他祖辈父辈秉持的煌煌经典:《春秋》。

有关资料记载,关羽的祖父关审、父亲关毅,都已经把《春秋》作为必读的经典,春秋大义早就浸润在这个家族血脉之中。一种高贵的精神气质的确是靠几代人涵养起来的,手上没有一本日月经天的大书,肯定无法理解世间“忠义”为何物。关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但他的声名却在他去世之后逐步盖过许多胜利的英雄,最后如日中天,甚至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经久不衰。

2019年东京国立博物馆“三国志特展”海报上的关羽像

书页翻动的声音像午后老树上掉下的枯叶一样,几乎没有人听得见。也没有人注意到。在神州大地上,这本书在关公手上已经翻阅了一千八百多年,还不算他生前翻阅的时间。

一个临清流、倚武庙的南方古镇自有它骄傲的资本。这里出现多少独行君子先天民,诞生多少雄奇曼妙的诗章都不奇怪。更何况,洛江古渡口古木参天,台阶莹洁,河水清澈。差不多十年前,我第一次进入中渡古镇,只能算是一次简单的经过。但已经不可能忘记两件事物。一是保存完好的关帝庙,二是洛江清流涌动的古渡口。穿越老街时我还拍摄了一只线条精致生动的石狮子,一看就知道是有年头的古物。现在的工艺已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这两件事物以及那只随时可以在古镇蹿来蹿去的石狮子,一经入眼走心,就在我记忆中植了根,并且很容易开花发芽。我不用刻意去念想,河水自会在意识深处碧波涌动,汩汩长流。在意识堂宇里,关帝庙流光溢彩,庄严肃穆,风清气正。

古渡口、武圣宫前石狮

(广西柳州官网图)

这之后,在别处见到关帝庙,有时仅仅是图片资料,我都立马想起中渡古镇的武圣宫。它几乎成为一个完美的参照物,又仿佛是一方夜空的重要星宿。整座建筑十分典丽,屋顶上葫芦两边的两只飞鹿(或曰其一为麒麟)增加了吉祥灵动感。屋宇下承载柱子的石础古色古香,柱子上悬挂着豪气干云的联句。庙堂之中,关公是座像,他一手轻轻放在左边的膝盖上,一手拿着《春秋》,我突然发现这是一个只看书,不看人的关圣帝。这个情景竟然深深地吸引了我。

同时吸引我的还有旁边拿着青龙偃月刀侍立的周仓,另一旁是手捧汉寿亭侯印鉴的关平。汉寿亭侯,这个爵位并不算高,因为这上面还有王等更高的级别。关圣帝之所以十分器重,我认为是这个“汉”字对他至关重要,这个封号是他赤胆忠心报效汉廷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也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作为神像的关老爷跟许多被奉为神灵的人物形象不同,在所有的庙堂中,他似乎都不与朝拜者交流,而是独个儿、自顾自地埋首读书。他不与外界各种目光对接,不去理会世间的种种言语,对那些形形色色的诉求、对他前方摇曳的烛火、升腾的青烟看起来熟视无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想,是因为周仓用大刀守护着他的阅读。这是一场阅读的盛宴,它需要用大刀来守护,用一生的荣誉来守护。他或许早就预料到,后世人类的阅读将会越来越艰难,各种诱惑,各种侵蚀,各种干扰和破坏纷至沓来,各种声音都在说服你放弃。若是没有大刀的守护,没有荣誉和尊严的加持,恐怕真的无法坚持。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