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接受“托孤”以后,担子最重,困难最多,但他的处境最危险

2020-10-23 12:02:29 作者: 孔明接受“托

在魏、蜀、吴三国所有“顾命大臣”中(皇帝临终托大臣以后事叫顾命),担子最重,困难最多,而又处境最危险的,无过于诸葛孔明了。

说孔明担子最重,自然容易理解,说孔明困难最多,当时征吴失败,刘备病逝,主幼臣疑,内外交困,大家也很清楚。

至于说他处境最危险,那有什么根据呢?

这不是危言耸听,让我们设身处地去想一想。

刘备托弧之时,说过“劂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这话在刘备说来,虽是出自诚心,但却很有副作用。

首先,刘禅内心就不会没有蜒虑,不知道会不会给这位老臣赶下台去,或者在什么时候下台?这种想法很难不产生,假如他把这种想法稍一透解,背定会有潜伏的野心家从中利用,两面挑拨,扩大事态,那后果便会不堪设想。

就算刘阿斗完全信任孔明,朝廷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臣僚。他们眼见孔明权高势重,其中难道就没有心怀嫉忌或阴谋取而代之的?小则散布流言,大则“声罪致讨”,都不是绝不可能的事。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连嫡亲叔叔都免不了谣言的离间,诸葛孔明便能安然无事?何况董承、伏完之于曹操,更是个很新鲜的例子。

孔明手握兵权,连年同魏国交战,自然是公忠为国,一片赤诚。然而战胜则声威愈盛,猜疑的人更多,战败则丧师失地,弹劾之声难免。就算是坐镇边疆,保持不战不和局面,也有秦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的前车可鉴。处理稍一不当,不是被人“迫上梁山”,就是被人赶下台去,同样是身败名裂。

春秋时代。楚大臣申无宇对楚王说:“臣闻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上句意思是有五种大人物不应该留守边疆,避免产生意外。而孔明连年在边境作战,正好违反“五大不在边”的教训。

你说孔明的处境能不是充满了危险吗?

而十多年中,他上辅幼主,下安黎民,外拒强敢,内修庶政,连周公所受的谣言也没有发生过。说他智计超群,履验如夷,固然不错,但孔明在处理这些复杂问题时,毕竟花了多少心血,别人又何尝真正知道。司马懿说他“食少事烦”,又何止日常的军政事务而已。

那么,当时有没有人冷眼旁观,等待危险出现呢?

有的。蜀有个叫李邈的,便是其中之一。此人做过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在孔明病逝后,立即上疏给后主,把孔明痛加诋毁。疏中说:

“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汉宣帝)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陨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此人是不怀好意的。他原以为孔明“功高震主”,一定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不料诸葛处理上下关系居然这样高明,使别人无机可乘,于是大为失望,忍不住就在后主为孔明发哀之日,上书发泄他的怨毒了。刘后主看到他这番谬论,勃然大怒,下令把他诛死。此人实在是罪有应得的。

然而由此一事,我们也可见孔明当时确实是费尽苦心,才得以保持蜀国内部安定的。杜甫有诗赞道:“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真不是过誉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