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人还原真实的明朝皇帝,爱做木匠斗蛐蛐,影响当皇帝吗?

2020-10-23 22:32:00 作者: 一个外国人还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延绵不绝,历史积淀博大精深,五千年间的人和事都通过书籍的形式被记录了下来。中国的历史这才得以流传千古,不用像其他民族那样,好端端的文明突然中断,只能从不知道转了几手的史料里面,找到自己祖先生活的蛛丝马迹。

史料又可以分为野史和正史,野史是民间学者自己记录的历史,细节丰富、生动详实,但是谬误也可能不少,毕竟一个人的精力很有限,在没有网络数据库的情况下,要想扒梳出历史的真相,确实不容易。

正史基本上都是官方修的史书,分为两种,一种是官方记载本朝本代的事情;另一种,是前朝覆灭后,新朝为前朝所修编的史书,公认为权威的二十四史就属于后一种。

新朝为前朝修撰史书是一种惯例,一来,算是正式宣告前朝覆灭,本朝已经具有合理合法的地位,可以对前朝盖棺定论;二来,为前朝修史没有太多顾虑,基本能做到客观准确,不受当权者干扰。

即便如此,对于官修史书的可信度还是要持保留态度,比如说由清廷修撰的《明史》,读上去总觉得怪怪的,这明朝的皇帝又是纵容宦官魏忠贤、王振,又是忙着“亲征”、做木匠活、斗蛐蛐,怎么江山在他们手中还能延续270多年,是百姓太能忍了,还是老朱留的家底太厚了?

其实这里面,很是可能有清朝当权者的私心在,为了表明自己夺取天下是理所应当、顺从民意的,总要多多少少拔高些自己,再多多少少压低些明朝的成就,尤其要把明朝皇帝好好地黑一下。

清朝在这方面动的手脚可不少,乾隆修《四库全书》,出发点很好,要把中华古书做一次全面的搜集和整理,以流传后世,便于子孙查阅。实际上呢,搜捡回来的古书,内容不合自己心意的,就删减、篡改或者干脆销毁了。

有人认为,乾隆说是在修书,实际是在毁书,非常不利于文化传承的。既然《明史》或有值得商榷之处,那么就再搜集一下其他方面的材料,资料越全越靠谱,历史还原得越真实。

后来,学者还真找到了这样一本书,名字叫《小华外史》,是一本朝鲜人写的记录明朝历史的书,作者是吴庆元父子。《小华外史》意思就是小中华的杂史,小中华指朝鲜,朝鲜作为藩属国,非常敬仰富强繁盛的中国,便称自己为“小华”或者“小中华”。

吴庆元父子生活在19世纪,那时候的朝鲜对于满清已经称臣,但是他们的衣着服饰依然保留着明朝衣冠,足见他们对于明朝的深厚感情,毕竟明朝出兵抗倭,对朝鲜有再造之恩。

而且,大明与朝鲜两国间的交流非常频繁,人员、商贸多有往来,所以,在朝鲜留下了很多当时对明朝的记录,这些资料成为吴庆元父子编写史书的基础。

除此以外,吴庆元手中还藏有一套完整的《明实录》副本,这是明朝自己修订的编年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清廷在拿到《明实录》后,一直把它藏在宫廷之中,不愿拿出示众,吴庆元手中的只是副本。

据说,当时,《明实录》的副本不知为何流落民间,一位朝鲜使臣在北京琉璃厂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就不惜花费重金全本买了下来偷偷带回朝鲜。

吴庆元看到这本《明实录》时,已经写完了《小华外史》。但是他为了力求准确,还是依据《明实录》再次修订原著作,这才有了后来的《小华外史》。

既没有权力的施压,也有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吴庆元父子花费50余年写出的这本《小华外史》史料价值不容低估,使后人能够对明朝皇帝及整个明朝做出一个更加公正的判断,而不是基于被篡改过的史料。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