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2020-10-27 07:13:20 作者: 讲述黄河文明

走进展厅,记者的目光便被一件高60.3厘米的双面人面石柱所吸引。石柱前后两面都雕刻着人面形象,凸目,高鼻,厚唇,表情威严神秘。这是石峁皇城台出土石雕中的精品,采用了浮雕、圆雕、阴刻等多种技法,其造型体现出多元文化的复合,并对商周青铜器的造型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石峁玉器闻名于世,是河套地区集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遗址,其种类丰富,制作精美,达到了同期文化的最高水平。此次展览展出了石峁遗址出土的牙璋、玉钺等玉器。

“藏玉于墙”是石峁文化极为特殊的现象。在城墙修建过程中,石峁人将玉器嵌入墙体或埋入墙根。专家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贿神”行为,表现了石峁统治者希望城址安稳永固的强烈愿望,其巫术特征大于礼仪特征。

展厅里的一组骨质口簧也是石峁考古的重要发现。口簧是汉唐铁簧、明清口琴的前身,由簧鞘、簧舌及拉线等组成,通过拨动弹性簧舌发出的基频音及其谐波音来演奏曲调。石峁皇城台共出土20余件骨质口簧,制作于距今约4000年前,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弦乐器。有学者认为,骨簧乐律可能对石峁上层控制周边区域、维持社会稳定和维系区域整体稳定等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石峁遗址还出土了大型陶鹰、铜镞、卜骨等文物。“其超大型城址、宏大的建筑、复杂的宗教现象、精美的玉器,及其与周邻聚落形成的多层级关系,都表明在4000年前,以石峁遗址为中心的河套地区形成了高度复杂的社会文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说。

黄河文明的核心标识

陶寺文化与石峁文化的绝对年代大致吻合,两者隔河相望,南北呼应,既有不同又有联系。

“陶寺与石峁这两大都邑性遗址,除了因地理条件的不同,城址建设存在夯筑与石筑的差异外,在典型器物、筑城规划、城址结构、夯筑技术、用玉制度、彩绘图案、杀戮祭祀、铸铜技术等方面显示出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远非承前启后、敌我对峙等简单认识能够概括的。”孙周勇说。

此次展览展出了陶寺和石峁遗址出土的部分陶器,面貌相似度很高。“陶寺土鼓、陶铃、扁壶等典型陶器,在石峁遗址所在的陕蒙地区也有发现。”张慧国告诉记者,“陶寺早期流行的炊器以釜灶为主,中期受石峁文化影响突然出现陶鬲,并在晚期逐渐增多。”

以黄河为纽带形成的大河文化,在漫长的碰撞、裂变、融合中,产生了以陶寺和石峁等文化为代表的早期国家文明,推动了中华民族最早共同体的诞生和最初中国的演进历程,奠定了中国社会绵延不断、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格局。

“围绕陶寺与石峁这两个代表性遗址来展示那个时代的文化面貌与当时邦国之间的交流、冲突,展现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进而打造文明标识,构成了这个展览的主题。”山西博物院馆员、此次展览策展人崔跃忠说。

为了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陶寺和石峁的历史文化内涵,山西博物院围绕展览主题推出了讲座、沙龙、研讨会、研学游等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