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封制的利与弊,谈周天子如何一步步丧失影响力

2020-10-28 01:40:05 作者: 从分封制的利

二、土地、财政,引发的政治危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周统治天下的两板斧“分封制”和“井田制”,都是生产力比较落后时期的产物。

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便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生产力,《周礼•夏宫•司马》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

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打架动辄出动几万大军的情景相比,周天子75000人的兵力体现出的后勤供应能力就有些不够看了。

在分封制的设想当中,周天子坐镇中央,周边姬姓诸侯国都在负责给他开疆扩土、定期还要送钱送粮食来,这日子太美了。

诸侯国的生产力在进步,国家的边疆也在扩大,而周天子坐镇中央的优势,这时却成了他画地为牢的劣势。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土地、人口、粮食、资源做支撑。诸侯国可以通过向外开扩领地来获取这一切,而周天子却不行,他在长期的分封过程中,早已限制住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于后期的周王室而言,财政绝对是一个令人头疼的话题。

随着周天子权威的减弱,不上交赋税的诸侯越来越多,周天子甚至需要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迫使诸侯们上缴贡赋,但即便打赢了,这种手段也只能解一时之需,治标不治本啊!

诸侯越强,周天子越弱,这种强烈的反差加剧了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矛盾。

周天子的财政来源于诸侯的“贡赋”和领地上的“税收”,前者与周天子的实力挂钩,后期随着周天子影响力下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既然如此“税收”便成了国家财政来源的大头了。

西周的税收种类来源很多,有土地税、工商税等,其中土地税在农耕社会占据了主要部分,按《孟子》的记载,西周推行井田制,中间公田由大家共同耕种,然后私田按十分之一的比例缴税:“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土地是有限的,而周王室的需求不是,西北、东南都有外敌,而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周王室要想自保,只能加重赋税,满足开支。

周朝后期财政基本处于支出大于开支的状况,百姓们负担重了,就有大批奴隶和平民逃向诸侯国以求生存,这无疑是给周王室雪上加霜。

到春秋战国时期,王室的力量已经明显小于地方诸侯的力量,周天子这个曾经的天下共主,便这样一步步沦为诸侯们手中的傀儡,着实令人感慨: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曾经的成就再辉煌也终将沦为泡影。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