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丞相”和“宰相”有啥不同?明白两者的区别,才不会闹笑话

2020-10-29 10:30:11 作者: 古代“丞相”

丞相是古代的官职,关于丞相有一种说法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即丞相的地位仅此于皇帝一人,而在万官之上,所以能当上丞相的一般是皇帝的心腹、得力助手。除了丞相,你可能还听过宰相这个词,那么同样是相,两者有什么区别呢?知道两者的不同,才不会闹笑话。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是,丞相是一个官职的名称,而宰相是一个统称。单单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的话,那就是丞相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事务的最高官职,是一个职位,是宰相制度里的一个官职。而宰相指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比如丞相、大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等。

因为历朝历代的宰相制度并非固定不变,所以每个朝代的丞相并非都叫丞相。比如秦时期宰相有了正式的官位,那就是丞相,当时秦朝把宰相分为左右丞相,共同协助皇帝治理国家事务。到了汉朝,在仿制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后来有一个皇帝继位,就把丞相改为大司徒。

到了隋朝,实行三省制度,内史省长官内史令、门下省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这些官职都是宰相。不同时期有宰相的称呼有不同的变化,直到明朝后期废除了宰相制度。到了清朝,清朝雍正时期实力军机处,专门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的职责相当于宰相。

事实上,宰相的称呼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变化,一切都是为了皇权服务,削弱、制衡相权,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性。丞相和宰相的有所区别又有所联系,要弄懂其中的区别就需要了解宰相制度历朝历代的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