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战,让明朝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国家都差点被改名换姓了

2020-10-29 12:08:35 作者: 一场大战,让

因为,之前大同总督在此地吃过类似的亏,所以,综合多方因素,最终才选择放弃紫荆路线,改走宣府路线。当时,也先派出了大量的探子,去搜寻亲征部队的踪影,一旦得到消息,瓦剌军便立刻聚集兵力攻打。正是因为如此,亲征军刚离开大同,大同就被攻击了。换句话说,无论亲征军怎么走,大同都要挨打。另外,也证明了紫荆关之路是不可行的。

当大同遭遇瓦剌军猛攻,战事打得难舍难分的时候,亲征军却似乎是一路顺风顺水,没有被地方追击。但是,当亲征军到达雷家站之后,噩梦便开始了。

吴克忠与朱勇两支大军,一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两番惨败并全军覆没。接下来,独石、马营、云州三个城市先后在敌军的西甲下沦陷,即:此时宣府上北路的独石城已经成为了“虏巢”。但是,如此重创,却因为当时沿途没有城堡和烟墩,没有办法传递消息,使得回京途中的明军浑然不知。

就这样,近二十万明军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步入了敌人的陷阱,当时的雷家站,已经被瓦剌部队包围的水泄不通。

那么,土木堡之战又是什么回事呢?

朱勇在战败之后,将部队转移到了土木堡,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建起了可以满足十几万人作战需要的防御工事,用来与瓦剌军队进行对战,这让也先的部队一时之间难以接近,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三天。

到了八月十五日,瓦剌突然派来使者,向明军提出和解的提议。其实,也先根本没有真正想要议和的意思,只是一个计策罢了,但是,明英宗却信以为真,同意了这个“和为贵”的提议。之后,明军纷纷走出战壕,调整成行军的状态。

但是,让明军没想到的是,他们刚刚走出战壕,也先大军就突然调转枪头,向自己打来,给明军来了一个措手不及。离开防御工事的明军,仿佛一盘散沙,杂乱无序,根本不是蒙古大军的对手。当蒙古军说出缴枪不杀的口号之后,饥渴交加的明军将士放弃了最后的抵抗,明军战败,明英宗被抓。

据当时亲历战役的大臣李贤回忆:“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那么,是谁给大明帝国带来了一线转机呢?

这个人是兵部尚书于谦,他的上任,不仅给土木堡之战带来了转折,还让明帝国逐步取得了战斗的主动权。如果,当时明朝南迁,便会中了也先的计谋,因为,他早就想逼迫明朝南迁,而自己则借机攻打北京,恢复元大都。好在明帝国洞察到了这一点,他们要拼尽全力,跟也先打时间战。

面对当时明军残破的巨变,大明朝首先要赶在也先攻打京城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明朝驻守边防的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大明疆土,诠释了“忠勇”的含义,给北京备战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也先带领部下以紫荆关作为突破口,向京师进犯。由于,明军这次作战做了大量的准备,所以,蒙古军一时之间也无法攻破防守,与明军僵持了四天。

但是,由于紫荆关的布防还不够完善,所以,明朝廷便下旨派兵把守该地的各个山口,可依然难以抵挡住敌军的进攻,使得很多守军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纷纷逃跑。在千钧一发之际,山东指挥同知韩青舞动帅旗,带领百名精锐骑兵,对敌军进行了顽强,英勇的抵抗,并在升儿湾处杀死多名蒙古将领。韩青的英勇引来了蒙古军的注意,纷纷对其发起进攻。韩青虽然英勇,但还是因为寡不敌众,陷入重围。

蒙军想要其投降,但韩青却因为忠义拔剑自刎。韩青死后,孙祥带领残余部下与蒙军继续抵抗了四天多时间。不过最后,由于腹背受敌,明军还是体力不支,紫荆关被攻破,使得孙祥因在巷战中寡不敌众,英勇殉国。正是因为韩青和孙祥,以及边境明军将士们的英勇献身,才给北京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紫荆关一破,蒙军进入大明疆土,犹如到了无人之境,在抵达京师的这一路上全无阻挡。